红色教育如何出场馆、入人心?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1-07-13 10:00:13

中国小康网天津7月13日电(何硕)觉悟社、平津战役纪念馆、周邓纪念馆等等,天津是一片红色沃土,众多的红色遗迹和红色故事,孕育了厚重的红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对红色资源的保护、挖掘、研究、宣传和利用,一直是天津在做的重要课题。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要如何更好地让红色资源“动”起来、“活”起来,让爱国主义教育出场馆、入人心?

平津战役纪念馆改陈开展

平津战役纪念馆建成至今24年了,作为今年二十项民心工程和建党百年献礼工程之一,就在7月1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闭馆将近200天的平津战役纪念馆,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了。

“作为一个红色场馆,我们就是要把红色文物利用好,把红色、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平津战役纪念馆馆长王培军说。王培军一个有着40多年党龄的退伍老兵,工作20多年,作为馆长,他一直见证着平津馆的建设成长,在这里一点一滴的变化,每一件馆藏物品的故事,他都如数家珍。自从1997年建馆,平津战役纪念馆已经24年,成为了天津红色文化标志地和全国知名的爱国主义打卡地。可如今,24岁的平津馆,里面的建筑、设施已经有些老化,许多功能也渐渐落伍了。于是,计划已久的改陈工作提上了日程。从去年12月10号开工建设到今年6月20号,不到200天,平津战役纪念馆,焕然一新,重新开放。

改陈后的平津馆基本陈列由序厅、战役决策、战役实施、人民支前、英烈业绩和伟大胜利六个部分组成。从整体设计理念上,政治站位更加准确,讲好红色故事,讲好党的故事,讲好中国革命故事,让文物发声说话。

平津战役纪念馆馆长王培军介绍:“这次改陈就有一种设计理念,比如‘五大书记’,我们把原有的平台加高,从15公分到今天的45公分,有一种仰视的视角来看他们,昂首阔步,志在必得。再比如把这个基座由古铜色平台变成了黑土地,象征着我们的领袖,扎根于中华大地,给人民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除了整体布局,此次改陈,展陈面积、展线长度和文物陈列数量较之前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平津馆几乎将馆藏的珍贵文物倾囊而出,展厅内文物的陈列数量多达3500件,比之前的展陈数量增加了近千件。展示形式也更加新颖,沙盘推演,战役64天的历史记忆的时空长廊,让观众们能更加直观的了解这段历史。平津馆还着重对公共服务系统、观众预约系统、语音导览系统以及互动体验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实现了场馆的智慧化。展厅内分布了7个多媒体展示平台,为观众了解更多的党史、军史知识,进行拓展阅读提供了便利。

60岁的李阿姨是平津馆的老观众了,每当国庆节、党的生日,这些特别的日子,带孙子一起来平津馆,是她的习惯。等待了200天,当李阿姨和市民们再次走进改陈一新的纪念馆,透过一张张珍贵的战斗照片,内心总是一阵阵激动。

用心用情用力让文物开口说话

陈列保管部是平津战役纪念馆里的一个核心部门。所有文物的征集发掘、展陈保管到背后历史故事的搜寻,各个环节都是由他们来完成。这个部门就像是文物的大家长,负责着平津战役纪念馆里将近四千件文物的点点滴滴。

曹静,平津战役纪念馆陈列保管部副主。2003年大学毕业后进馆工作,工作十多年的她,对馆内每件文物的信息都了如指掌,经她手入库的文物也多达上千件。“我们大部分还是依靠无偿捐献,这个过程中需要和捐赠人有一个良好的沟通,可能要持续很长时间的一个沟通,有的捐赠人我们可能要持续跟他沟通上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

为了能发掘更多文物,丰富每位烈士的背景资料和故事,曹静他们还利用网络新媒体等途径开展文物故事征集活动。有一块珍贵的墓碑,是张云亭烈士的墓碑,它就是陈保部通过线索征集,千辛万苦寻回的文物。

陈保部井永欣讲述了这个过程:“河北区一个居民,家里翻修房子挖地基的时候,挖出了这块墓碑,高1.5m,四棱锥的形状,体积挺大的,非常沉重,我们当时也是费尽周折,把这墓碑运回馆内。随着消息的扩散,纪念馆又有了一个非常意外的线索。张云亭的战友董来福联系我们,给我们提供了一张张云亭生前穿着坦克服的一张单人照片,我们看到这张照片之后非常激动,因为在我们的英烈墙上他的照片原来只是一张画像,我们就把张云亭烈士一点一滴串成了线,连成了面,然后张云亭整个形象就丰富起来,活起来了。”

就是这份平凡的工作,却包含着对烈士的敬仰,对历史的敬畏。历史不能空白,24年时间,陈列保管部的工作人员从未停止过搜寻文物和探访英烈故事的脚步。为了确保每一个文物和故事的真实性,曹静他们一次次的奔走于探访的路上,搜寻文物的同时也留下了一段段珍贵的影像资料。如今参加过平津战役的老人,大部分已经去世,在世的也都将近百岁高龄了,口述史的发掘就成为了一项抢救性工作,只言片语,一个个片段性的回忆,从1997年开馆至今,24年时间,通过不懈努力,陈列保管部的工作人员采访人数达到上千人,抢救性采访战争亲历者数百人,给平津战役这段历史留下了不可复制的珍贵资料。平津战役纪念馆的英烈墙上镌刻着7千余位烈士的名字,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甚至几代人的血与泪。对于他们,曹静他们从来都是带着敬仰,怀揣感恩。

曹静说:“每次在烈士墙上补上新名字的时候,我们都会对着那位烈士小声地说一句,感谢您对我们平津战役的牺牲奉献,然后鞠上三个躬。”

传承红色血脉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平津战役纪念馆宣教部承担着馆里大大小小的宣传讲解任务,部里22个人,20名党员,2名入党积极分子,这个90后的年轻团队以专业、热情、肯吃苦在馆内形成了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祁雅楠,平津战役纪念馆宣教部主任,是这群90后孩子们的带队人,有着15年党龄的她,从入职到现在,如何讲好党史故事、讲好红色历史故事,是她一直不断的追求。从去年开始,随着场馆提升改造,整体布局、文物陈列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光文物就新增了1000余件,怎样写好新馆讲解词,讲好新馆故事,让观众入脑入心,这就成了祁雅楠他们最大的难题。祁雅楠告诉记者:“要想讲好党史,首先就要是学好党史,我们宣教党支部一直是党建和业务两手抓,每周五所有的讲解员一起进行晨会学习,不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每一位讲解员还分享新的知识点。”

祁雅楠带领团队在学懂弄通党史的基础上,对于新增加的内容,不但要确保每段解说词的真实性,还要丰富每个细节。翻阅大量的书籍文献,沟通交流多位专家学者,实地拜访战争亲历者和家属,就在改陈期间,祁雅楠他们把讲解词从原来的三万多字充实到将近7万字。为了能让观众更好的理解吸收,把手里的讲解词讲好讲活,祁雅楠他们又下起了工夫。

“你在这个位置指着展头,观众就得跟着你退到后面来。”

“我觉得你是不是迎着观众走位比较好。”

为了让讲解更加生动丰富,祁雅楠带领讲解团队每天都在展馆内磨合讲解词:“我们带着讲解员在展线上磨合了很长时间,一直在磨合,你怎么讲比较顺,怎么讲才能用最快的速度、最经典的语言、最明确的重点把这个历史给它串下来,一个人这么讲完感觉不太好,换一个人再重新讲,就这么来回的磨合。”

随着7月1日平津战役纪念馆改陈重开,祁雅楠他们带着新的讲解词和对党史故事更加深入的理解,重新站在新馆展厅,把一段段血染的红色故事讲给观展的每一个人。

“讲得特别好,特别生动形象,让我们感觉当年的故事历历在目。”

“天津激战29小时,这段通过讲解员的讲解,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确实挺好。”

焕然一新的平津馆,用一件件文物,一段段故事,坚守着这块红色阵地,记录着无数先烈以热血忠魂,挺起了民族脊梁的故事,传递给每一个来此瞻仰的人,提醒人们,不忘初心,珍惜今天,继续前进。


作者:何硕
责任编辑:王靖羽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小康》杂志社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hinaxiaok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