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拾贝】系列报道(一):霍岩——勤奋也是一种天赋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19-10-24 10:34:43

艺海拾贝专栏编者按

在艺术的海洋中,有惊涛拍岸、有浪花朵朵,更有被潮头涌向岸边的五彩斑斓。书法、绘画、摄影等艺术作品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赏心悦目,更有心灵涤荡。而艺术家们的艺术生涯、创作经历......无疑是从作品中不能全部体味的。那么 ,请让我们一起走向艺术的海洋,走向《艺海拾贝》吧。

1571883837113221.jpg

霍岩:生于1979年,2001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专业,2003年考取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写意花鸟专业研究生,2006年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现任中国画学院花鸟系副教授,天津美协会员、天津青联委员。

1571883902117346.jpg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记者手记:

长发飘飘、不善言辞、特立独行,这或许是大多数人对艺术家的印象。但是霍岩彻底改变了我对艺术家的传统印象。

接到专访任务后,我给此次的受访对象总结出三个标签“青年画家、美院老师、霍春阳儿子”。由于霍岩近期要带学生去外地实习,采访匆匆定在了10月11日。采访地点安排在霍岩位于某小区的工作室,当天下午记者如约前往,误将车开进了属于小区业主的地下车库,保安大叔对于我们的“误闯”略显不满,但听闻我们来拜访霍岩,瞬间来了热情,“我认识他,那个画家是吧?”边说边站起身来,亲自带路把我们领到了霍岩工作室所在的楼前。如此大的小区,保安大叔竟然认识霍岩,而且显然他对这位画家的印象不错,所以才会为他的访客开通“绿色通道”。这让记者有些惊喜甚至开始好奇,霍岩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一眼见到霍岩,精炼的短发,休闲的装扮,礼貌的微笑……与其相信眼前的他是位屡屡获奖的画家,我更愿意相信他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老师。

事实证明,他的确是一位受欢迎的好老师。“霍老师是我们唯一没有屏蔽(朋友圈)的老师。”学生对这位霍老师的喜爱之情可见一斑。“学生没有把我当老师,而当我是兄长,这对于我来说是极大的鼓励,证明他们和我交心,知道我是真心为他们好。” 霍岩和一般的老师不太一样,他喜欢学生在课堂上“接下茬”。在他看来,这是一种师生的互动,学生接下茬证明思维在跟着课堂内容走。

霍岩有相当不错的口才,他的学生称他为“能讲的老师”。对于这个评价,霍岩欣然接受,甚至心中暗喜,“这年头能讲的老师不多了,霍老师能是其中一个,我还是挺开心的。”

霍岩喜欢用仿古卷画梅兰竹菊,他的作品清逸脱俗,多次获奖。2008年入选“水墨新力量----当代青年实力派画家提名奖” ,2010年被天津市评为“2010年十佳青年美术家称号”,2014年被评为“天津文艺新星”称号……

霍岩生长于丹青名门,但他从不以名人后代自居,也不会刻意模仿或跳出大师父亲的风格。在他看来,风格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自己对事物的独特感受,总结而成的,而不是用来模仿或者跳出的。“当你把自己独特的认知赋予到作品当中,你的风格自然就会建立起来。”

霍岩的爱好十分广泛,他喜欢篮球,工作室的墙上挂着他特意托人从美国买来的乔丹签名球衣,画台上摆着公牛巨星的人仔模型;他喜欢唱歌,有空时也会玩微信、拍抖音,用他的话说“配图我是专业的,配乐我也是认真的”。

访谈录

记者:“因心造境”是中国画的传统,请问您在创作作品时追求的是一种怎样的境界?这种境界追求是否也体现了您的内心追求?

霍岩:国画主要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而花鸟画本身又分为全景花鸟和折枝花鸟。国画专业又可以理解为修身专业,修身在于修心,只有这样才能用简约的形象表达出深沉、博大的思想,这与每一个人的人生阅历和思维方式都有关系。

每个人的人生阅历和思维方式不同,对于画面的处理方法也会不同,我更倾向于全景花鸟,这可能源于我受到古代诗歌的影响比较多。我喜欢把一些花鸟放置于山水之间,加入石头啊、泉水啊等大的场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花鸟和山水其实都是从自然界中提炼出来的一些形象,花鸟画看似简单其实里面蕴含的哲理也是小中见大的。

1571884071782588.jpg

记者:“教学相长”和“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精华。您作为工作在一线的青年教师,如何在绘画教学中做到教学相长、因材施教?

霍岩:我个人其实更喜欢小课堂教学,近似于面对面的教学。因为每个学生面对的问题是不同的,你要因材施教就必须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问题,如果是大课堂,想要涉及每个学生的问题,那对老师的精力就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教学的过程本身也是在梳理脉络,老师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也会无形中受到启迪,正所谓是“教学相长”。学生们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画面、观察物象世界,由于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地方、有不同成长环境,看同一个问题自然也会有不同的想法,那么作为老师,就得要求自己学会融会贯通,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一些东西,这也促使我考虑问题更加立体、更加全面。

我觉得如何将教学灵活运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引导他们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这才是老师最应该做的事。所以,我常常会给学生留一项作业,就是“提问题”。这样每次上课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面对不同的学生,他们会问各种不同的问题,课堂上会有很多不可预知的东西,既激发学生的思考,也激发我上课的乐趣,大家一起互动的课堂也会很活跃。

1571884083869521.jpg

记者:中国传统国画是世界艺术园田中的奇葩,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与艺术瑰宝。从全球艺术视角观察,您对传统国画艺术的发展有何展望?

霍岩:我们天津美术学院其实就非常注重传统,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很多人不太了解“传统”,认为“传统”是腐朽的、狭隘的,但实际上,真正走进“传统”我们会发现它其实是包容的。中国自古的文化实际也是包容的,不是固步自封,我们从不排斥外国好的东西,那些好的东西我们都是拿来学习的。艺术本身也是包容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爱好,我们不会要求学生你必须怎样画。我喜欢学生提问,不论他们提什么问题我都能把它和画画联系起来,我觉得所有东西都是相通的,不是说我是画写意花鸟的,我就只研究写意花鸟,它涉及的东西可能包括文学,也可能包括哲学,甚至可能和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我们要把所有东西包容在一起。我觉得只要是足够优秀的艺术形式,一定不是局限的,而是包容的,因为只有包容了才会有生命力,才能传承下去。

1571884090972730.jpg

记者:国画大师霍春阳先生不仅是您的老师,更是您的父亲。他的教育理念是什么?您是否也会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霍岩:父亲不仅仅是教我如何画画,而更多的是教我如何做人。他并没有说因为自己从事绘画就要求孩子也一定要学画画。他的教育方式是,如果你喜欢画画,我就教你;如果你不喜欢,我也不强迫你。你想跳舞我就让你跳舞,你想唱歌我就让你唱歌,你喜欢什么我就创造条件让你学习什么,一切都从兴趣出发。在他的教学理念中,只有你产生了兴趣,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如果一个人对这件事没有兴趣,你强行把他拉进来,当他遇到挫折的时候自然就会放弃;相反如果他对这件事有兴趣,即便遇到挫折也会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我现在教育我的学生也一样,不仅仅是教书更要育人。只教知识,不教做人,将来这些知识没有用到正规途径,最后也是危害社会。我也不反对学生玩,但是我反对他们“傻玩”。很多人没办法坚持做一件事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没有兴趣,所以我告诉他们有兴趣就去做,用玩的心态学东西是最快的,兴趣并不局限于干什么而是怎么干。比如你打篮球的时候有没有战略?玩游戏的时候有没有分工?你做一件事之前要对这件事有充分的了解,而不是单纯的消磨时间。现在的年轻人最缺的就是思考,大部分应试教育下,老师给什么做什么,老师教什么学什么。我觉得大学只要学会两个能力:自学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学会这两个就能毕业了。说起来很简单,但很多人不会,你教这样的竹子会画了,但是换个竹子又不会画了。

image011.jpg

记者:刚刚您也提到,父亲会尊重您的兴趣,那您是什么时候对画画产生兴趣的呢?之后,父亲有没有对您进行特殊培养?

霍岩:小时候我比较贪玩,也没想过将来要如何如何,所以父亲也没有刻意的教我画画。直到高中,我才正式开始学习画画。上大学之后,班级里的学习氛围特别好,老师特别负责,学生也都特别上进,大家都较着劲儿比着学。尤其到了大三、大四的时候,我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每天都在画,不断地实践练习,大概也是那段时间我的绘画水平产生了质的飞越。

我一直认为聪明和智慧是有区别的,聪明可能伴随的是小聪明,这种人反应敏捷,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而无法做到持之以恒;笨的人可能反应比较慢,但也正因为他反应慢反倒不容易被人牵着走。我觉得我不是班里聪明的那个,但是我做到了坚持。那时候很多人也都会问我,你爸是不是给你开小灶,让你得了真传。其实真的没有,我父亲是个非常实在的老师,他会毫无保留地把技巧讲给学生,而我只是听的多了,慢慢领悟到其中的真谛。很多人都是这样:这个东西我学过了,老师再讲我就不听了。但是我会反复听,他给这个班讲时我在听,他给那个班讲时我也在听。真正好的东西是超越时空,时间长了就会有不同的感悟,就好比我们小时候读四大名著和现在再读,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随着时间境遇发生改变,人的思维也会发生改变,所以不同的时间,即便看同样一件东西,你的反馈也会不一样,也恰恰只有这样的时候你才能更深地理解一些东西。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贵在一个“坚持”。我一直在传达给我的学生“快即是慢,慢即是快”的理念,只要你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即使慢也终会到达,但如果一味贪快,偏离了方向就难以到达。所以我会告诉我的学生,要坚持下去,不要过早地给自己下定义,什么这个不适合我,那个我不行。你这时候的判断可能是错误的,因为你的人生阅历还不够,做出的判断分析是不完善的,未来会很多变数。

image013.jpg

记者:作为霍先生的哲嗣,您觉得大师父亲对您有哪些影响?

霍岩:父亲对我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我一直认为勤奋也是一种天赋,不是所有人想勤奋就能勤奋。正如父亲对画画的执著,这种“执著”是不能复制的,不是说我看他努力了,我就会努力,但也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明白了“充实之谓美”,只有不断学习,让你自己足够充实强大,才能在社会找到立足之地。有时候我去他房间,就会看到他在看书或者练书法,那时我就会想我该做点什么呢?他从来不会对我说 ,你该看书了或者你该学习了,而是用行动影响我。

所以在教学中,我也习惯用行动感染学生,而不是喊口号讲道理。道理谁都懂,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作为老师,要求学生做到之前你自己要先做到,这比给学生上10堂道理课都有用。

image015.jpg

记者:我们知道很多知名画家都在画竹子,其中也包括霍春阳先生,您如何跳出他人的风格?

霍岩:确实有很多人会问我,那么多知名画家都画竹子,你为什么还在画竹子?其实道理很简单,就像音乐只有7个音符,但却可以谱出各种各样的曲子,不能因为别人用了这7个音符,你就不再用了吧。

画画也一样,不能因为别人画了竹子我就不画了,我为什么用那么大精力躲开别人呢?难道因为别人走了这条路,你为了躲开就要绕路走?我从没想过躲开什么或者跳出谁的风格,我更多的精力是用在思考我该如何画。当你真正思考了,赋予了自己的认知,你画出来的竹子自然就会和别人的不一样,因为你的人生阅历、你的性格、你的认知等等都和别人不一样。


中国小康网天津10月24日电

撰稿 李欣  

作者:李欣
责任编辑:容与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热点文章
《小康》杂志社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hinaxiaok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