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系列报道(五)摧刚为柔——专访中国女子柔道队原主教练孟昭瑞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0-05-15 17:10:38

编者按

“更快、更高、更强”是奥林匹克的座右铭。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无数的体育健儿在竞技场上,不断战胜自己,实现新的目标,达到新的境界。然而,人们更多看到的是光环笼罩下的伟岸与荣耀;那么,在光环之外你又知晓多少呢?请看系列报道《体育,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221589530812_.pic.jpg

5月12日,初夏的傍晚,风轻云淡,我们与北京体育大学孟昭瑞教授侃侃而谈。

天津市漕运文化、市井文化、五大道文化并存。漕运文化尚武,霍元甲、韩慕侠等武术大师生于斯;四大张、王恩信等中国跤高手出自津门。

孟昭瑞老师是喝海河水长大的,从小拜中国跤名家王怀宝为师。稍长,又接触国际跤、柔道。经年累月的闪转腾挪,严酷比赛、严格教学,练就了强健的体魄、迅捷的反应、坚韧的意志,他一点也不像63岁的人。

孟昭瑞老师的头衔很多:天津摔跤队运动员,国际角力、柔道运动员,中国女子柔道队主教练,北京体育大学柔道队教练、教授。他为中国柔道运动的贡献居功至伟,培养了高凤莲、刘霞、庄晓岩等世界冠军,天津柔道队金牌教练吴卫凤、赵治山伉俪也是他的得意门生。

以下是采访实录,读者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一个老体育工作者的拳拳之心。

记者:孟教授,请回顾一下,您曾是一个优秀的中国跤运动员,怎么改行练柔道、教柔道?

孟昭瑞:我从小在红桥区大丰路长大,那里是中国跤的沃土,耳濡目染,与“跤”结缘多半生,我先是跟王怀宝教练学跤,“勾、别、踢”基本功扎实。到北站体育场摔跤,由何润忠教练执教。1974年天津成立中国式摔跤队,准备参加第三届全运会,但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队伍解散。当时天津队水平不低,有几个级别是全国前三名水平。那时我年龄比较小,基本功扎实,勤学苦练,后来与一些省市运动员摔对抗赛的时候,胜过几位全运会冠军和获得全国大赛前三名的中国跤高手。这也成为我后来考大学时的资本。

天津摔跤队一解散,我就下乡了,去了天津北郊青光。1977年,中断了10年的高考恢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我填报的志愿是北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文化成绩不错,中国跤成绩更佳,我成了一名本科学生。

上北体后一开始练中国跤,由于我们的专业是摔跤,也练古典式、自由式国际跤。我的老师是王德英,陈立庭,我入门很快,在古典式国际跤全国锦标赛获得铜牌。后来改学柔道,我曾获全国柔道锦标赛银牌。

1979年,我们国家引进柔道,北京体院首当其冲,柔道是摔跤专业的必修课,我顺理成章一心扑在柔道上,为以后在柔坛有所建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中国跤、国际跤全国比赛,您都有所斩获,请介绍一下参加柔道比赛的好成绩。

孟昭瑞:转练柔道后,我和日本运动员打过一次比赛。那是1979年冬天,日本城西大学来北京比赛,我作为北京体育学院代表队的成员参与了,第一个出场,赢了,开了个好头儿,全队士气大振,总比分获胜。当时《北京晚报》专门报道了这场胜利,因为日本是柔道强国,柔道在我国则是新兴项目,“学生”胜了“老师”,意义不凡。

日本队不服气,以后的中日对抗赛上,他们派出比较有名气的大学生选手跟我们抗衡,基本上是日本国内二三流水平的选手,咱们还真摔不过他。

在沈阳与日本大学生队又抗衡,我一直控制体重,准备打60公斤级,却没想到突然又叫我改打65公斤级。那时候队员们都是有教练的,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运动员都有教练员临场指导,就我“孤苦伶仃”,像个没娘的孩儿。为了控制体重,好长时间没吃饭,脸都黄了。

在沈阳的大馆和日本队比赛,说实话,饿了这么久,身体虚弱,哪还有劲儿。

强将手下无弱兵,我的对手教练是前世界冠军罡野宫, 但我毫不畏惧,使用右内股(类似于中国跤挑钩子),将对手高高挑起,重重摔下,裁判们一致判定“一本”,我赢了,全场观众起立经久喝彩。

比赛第二天早晨,我在体育馆周围散步,几个半大小伙子指着我说:“那个人昨天晚上把日本人摔了,好漂亮。”孩子们的话是对我的最高褒扬。

从此以后,我就随国家柔道队参加比赛了。

1981年暮春,我们去南斯拉夫参加有几个国家队参与的国际男子柔道友谊赛,我获得铜牌,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国际柔道比赛中获得的好成绩,也使我增长了经验,开阔了视野。

1983年,我当了柔道教练员。当时憋着口气,觉得中国人练柔道应该不比别人差,反正一见日本选手就不服气。后来带队的时候,我的心里就一直想着一定把队伍带好,让这些孩子们练好跤技的同时锻打思想。

记者:在练中国跤的阶段,您与高手过招有什么特色特长特点?

孟昭瑞:我摔中国跤时,因为是小级别,所以动作相对来讲比较全面,插打、別子、跪腿德合勒、钩子,掌握精熟。改练柔道,我将擅长的中国跤技术移植,用内股、体勒、大内刈取胜颇多。

记者:我国体坛先后涌现出李永波、刘国梁等“少帅”,他们分别是三十多岁成了国字号运动队主教练。1983年,您才27岁多就成了中国女子柔道队主教练,少年得志、重任在肩。

孟昭瑞:不敢说少年得志,重任在肩比较恰切。很多体育界朋友说:我是中国竞技体育队伍最年轻的一个主教练,目前可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就不好讲了。

记者:您是中国柔道的一个践行者,多年来身体力行,带领健儿们屡获佳绩。请谈谈您带队征战世界大赛的成绩和最难忘的几件事。

孟昭瑞:我在北京体院学习了丰富的知识,能够把传统与现代、民间与国际融会贯通,培养出了多名世界级女子柔道选手。

1984年第四届世界女子柔道锦标赛,来自内蒙古草原的姑娘高凤莲连克强劲对手,摘得72公斤以上级金牌,成为中国女柔第一个世界冠军。

女柔名将刘霞在我的精心调教下,势不可挡,2003年岁末连续征战中、韩、日三站亚洲柔道比赛,囊括78公斤以上级冠军,实现亚洲系列赛大满贯。随后刘霞第一次出征奥运赛场,四个月内狂减16公斤降组别,成为雅典柔道场一匹“黑马”,先后战胜荷兰、俄罗斯、古巴和乌克兰选手,赢得宝贵的金牌。

我记得有一年,我的队员庄晓岩与古巴名将竞技,吴卫凤和法国一名具有世界前三名水平的运动员过招,心理压力大。临场指挥,我一改往日比较“温和”的风格,喊哑了喉咙、拍疼了手掌,气势如虹,为她们鼓劲。两位运动员自信满满,分别取胜。

记者:柔道与中国跤有很多相似之处,请您为广大体育爱好者“科普”一下它们的异同。

孟昭瑞:柔道分投技、寝技、固技等技术,其中的投技与中国跤跤法及为相似。中国跤的钩子、别子、踢儿、德合勒、揣(背口袋)等摔法都能在柔道的投技中找到对应技术。柔道的舍身技和中国跤的“兔子蹬鹰”如出一辙。

柔道的道服与中国跤跤衣有不同之处,但大体相似。

尊重对手、尊重裁判、讲究礼仪、注重修为是柔道和中国跤的共同点。

记者:最后,希望您说说对中国柔道、天津柔道的希冀。

孟昭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女排、中国女柔、中国游泳队、中国女子举重队是中国体坛刻苦训练、科学训练的四面旗帜。

中国女子柔道队第一个世界冠军高凤莲是训练和比赛的表帅,由此诞生的“凤莲精神”,讲求科学训练、刻苦训练,比赛中有舍我其谁的拼搏精神。现而今,随着物质极大丰富,运动员们的吃苦精神淡薄,我希望他们重拾“凤莲精神”,坚持“三从一大”,扬威国际柔坛。

近三十年来,天津柔道队在金牌教练吴卫凤、赵治山率领下,沈君、秦倩、时俊杰、佟文等好手辈出,屡次在国内外大赛中摘金掠银,为国争光、为天津市增辉。希望二位教练加强后备力量培养,使天津柔道长盛不衰。

记者:衷心感谢孟昭瑞教授。中国柔道感谢您,培养了诸多世界冠军,屡次为国争光。天津人民也感谢您,作为海河儿女,您不忘家乡,三十年前力荐得意弟子吴卫凤、赵治山执教来天津。他们夫妇是拓荒牛,一穷二白起家,把天津柔道队打造成金牌之师。我们也祝愿您身体健康,继续为中国柔道贡献力量。


作者:于晓彤 苏连雄
责任编辑:容与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热点文章
《小康》杂志社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hinaxiaok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