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改锥 两代时光 三十年老地铁人的故事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0-05-28 10:37:21

今年,天津地铁迎来了50岁生日,从“7047”工程到网络化运营,一座座车站、一条条线路,都是这座城市发展的印记。

微信图片_20200528094548.jpg

王津平是机电中心最具代表性的老地铁员工之一,1992年毕业分配到老地铁,2005年进入地铁运营公司,见证了两代地铁人的付出与成长。30年来,他一直从事机电设备维修管理工作,为人热情、技术过硬、管理经验丰富,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王师傅”!

初入地铁

一张派工单,一辆三轮车 穿梭在车站间

微信图片_20200528094631.png

20世纪90年代初,王师傅刚毕业被分到老地铁维修组,那时候的地铁是从新华路到西站,与现在信息化维修模式不同,当时只能依靠纸质派工单。由于技术受限,他几乎每天都要多次往返于站外的工电管理所和各个车站间,受限于传统的通讯工具和较长的行车间隔,每次出修他都要带齐所有可能用到的工具备件,“工程车”则是一辆自制的三轮车,后来自己动手加装了油箱,将三轮车改装成了柴油助力车。那时候的王师傅,还是个初入职场的小伙子。

成 长

一把自制改锥 历经了一代地铁人的成长

微信图片_20200528094718.jpg

老地铁采用全自主维修模式,那个年代物资匮乏、市场化管理尚未完善,拆装水泵、组装电控箱、维修风机等都是常事,这把一字改锥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锥体是钢体材料用车床打磨出来的,锥把是木质雕花的,有了它干起活来变得得心应手。

“当时单位进料都是铁皮、木板、角铁这种整料,市面上很少有成型的产品,只能自己动手解决生产需求”王师傅回忆道,“不只是这些,还有家具、工作台、烟囱,多了去了!”

自制是那个时代的标签,那段时间的经历也为他的设备维修生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微信图片_20200528094802.jpg

磨 炼

同心共济 见证地铁跨时代的更迭

微信图片_20200528094837.jpg

2005年,王津平进入地铁运营公司设备管理室,负责1号线机电设备维护管理,与老地铁相比,AFC、屏蔽门和消防这些新兴专业都是时代发展的象征。凭借多年来丰富的设备维护经验,他带领团队成员开创了许多机电专业的先河。

微信图片_20200528094855.jpg

1号线开通初期,他攻克了AFC纸币头故障难关,作为劳动技能竞赛的重要维修项目多年沿用至今;参与了1号线FAS专业调试,实现了消防设备的远程监控;带领团队自主拆装、搬运、调试售检票机设备,省去了厂家高昂的维修费用,这些对于当时的天津地铁,大多都是第一次。

传承

是技术的延续 更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微信图片_20200528094935.jpg

王师傅回忆,他一共有过三位师父,分别教会了他电焊技术、风机修理和硬件维修,除了学习本领,师傅们更让他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教会他为人处世的道理。

“过去的师父可不像现在这样,不好好学是要挨打的,在那种环境下,人进步的会更快。那时候不管干什么都要一起干,那段经历也是我十分怀念想要留住的!”

微信图片_20200528095017.jpg

2005年,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成为了别人的师父。直到2011年,他带领团队接手西站枢纽机电专业设备管理,王师傅把多年来做人做事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团队成员,传承技术、传承使命、传承匠心。他始终强调着群策群力在班组建设中的重要性,希望除了传授设备知识外,也能够传递一种团结协作、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中国小康网天津5月28日电

供稿/天津轨道交通运营集团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王靖羽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小康》杂志社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hinaxiaok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