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绘就百姓生活幸福画卷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1-07-02 09:42:56

中国小康网天津7月2日电(尹辰辰)一座城市发展的底色是什么?是一城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翻开天津的城建篇章,妙笔生花,应接不暇。四通八达的路网、清新雅致的街景、便利舒适的基础设施……近年来,天津大力实施城市建设,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群众需求,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随着一项项改革落地、一个个工程竣工,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人居环境提档升级,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发展的新画卷在津沽大地徐徐展开。

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

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服务高地

城市建设既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

修地铁、盖楼房,每项建设工程在开工前都必须取得施工许可证。这看似平常的“门槛”,审批却不简单。天津坚持以企业、群众需求为导向,瞄准项目审批等候时间长、手续繁琐等问题,以“证照分离”改革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为抓手,创新工作思路、拓宽办事渠道、简化办事手续,全面提升审批服务效率。

近年来,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全面推行“网上办”、特事实行“特快办”、稳妥推行“承诺办”、大胆施行“简化办”,积极推动工程建设项目“清单制+告知承诺制”审批改革,进一步减环节、压时限、降成本、强监管、保质量。积极推进工程建设项目“清单制+告知承诺制”审批改革,经住建部组织第三方评价,北京、上海、福建、天津并列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三年来,我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取得重大成就,但与北京、上海等国内先进城市相比还有差距,仍有改革潜力。为此,在巩固深化我市前两轮改革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深化我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聚焦重点环节和关键节点改革,加大改革力度,提高审批效率,提升审批服务便捷度和企业满意度。”市住房城乡建设委有关负责人说。

好消息接踵而来。今年春节刚过,我市发布《天津市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从优化项目前期服务、精简审批环节、扩大简易低风险项目范围提高审批效率、全面实行“一网通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5个方面,提出20条改革措施。

新一轮改革以“建设单位办事便利”为核心,进一步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在总结我市前两轮改革的基础上,对标世界银行评价标准,认真学习借鉴北京、上海等地区先进做法,聚焦建设项目审批重点环节和关键节点,研究制定分级分类、精准化的改革措施。通过改革,将实现一般社会投资工程建设项目从项目备案到取得施工许可证审批时间压缩至40个工作日以内;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项目范围由建筑面积不大于5000平方米扩大到不大于10000平方米,从获得土地到完成不动产登记审批时间不超过14个工作日,全面提升审批服务便捷度和企业满意度。

哪里营商环境好,人才就往哪走、资金就往哪流、项目就在哪建。

3月新政刚刚落地实施,天津义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钟雪笑称,自己所在企业就是这拨“幸运儿”。

“当时,公司正准备在汉沽寨上街建一个8000余平方米的机械加工厂房。我们接到通知说,简易低风险项目范围由建筑面积不大于5000平方米扩大到了不大于10000平方米,审批时间从获得土地到完成不动产登记不超过14个工作日。于是我们就成了第一批受益者!”钟雪高兴地说。

随着越来越多企业来到天津、扎根天津,我市工程项目建设速度频频刷新,不断掀起城市建设热潮,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快马加鞭

城市生活环境更加宜居

城市发展,交通为先。纵横交错的道路和街巷,正是城市肌体的重要框架,也是城市整体环境最直观的体现。

近年来,我市在完善城市路网建设中,始终注重加强城市重点开发区域与中心城区联系,重点加强机场、轨道交通等重大枢纽、重点城镇、重要公路联系中心城区的骨架路网建设,打通“大动脉”;分区施策改善市区交通,重点提升次干路和支路密度,打通卡口和断头路,形成级配合理的道路路网体系,畅通“微循环”。

截至目前,我市已有6条地铁线投入运营,运营里程达到232公里,基本形成覆盖中心城区主要居住区、商业区和交通枢纽,联通滨海新区的网络化运营格局,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分担率达33%。2021年,全市在建地铁累计里程289.4公里,地铁在建总里程超过我市已建成运营地铁线路总和,实现国家批复的我市轨道交通建设线路全部开工建设。

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投资巨大。如何解决资金短缺和管理难题?我市不断创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

2019年以来,天津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先后组织完成地铁4、7、8、11号线四条正线以及8号和11号线两条延伸线共6个新建PPP项目政府采购工作,项目总投资达1127亿元,吸引社会资本676亿元,实现了我市利用社会资本进行地铁建设的历史性突破,形成了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交建、中国建筑四家央企共同助力天津轨道交通发展的良好格局。

当前,市住房城乡建设委正在积极组织推动海河柳林“设计之都核心区”综合开发PPP项目和张贵庄污水处理厂PPP项目实施,充分发挥投融资机制的重要作用,盘活优质资产,提升投融资效率,广泛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为加快推进城市建设提供保障。

城市内部畅通的路网,让市民出行更便捷。城市之间发达的区域交通,带来时空距离的改变。

近年来,天津坚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中谋划基础设施、城市路网及重大项目建设,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重大国家战略向纵深发展。“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就是要建立开放、互认、共享的建筑市场,实现统一市场准入条件、统一工程承发包机制、统一信用信息平台、统一建设工程标准,支持建筑业生产要素重组,实现技术、人才、资金的合理流动。”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天津不断推进建筑业市场改革,以提高建筑品质为核心,推行工程总承包模式,促进设计、采购、施工等各阶段工作的深度融合和资源高效配置,建立总包管理有力、专业分包发达、组织形式扁平的新型架构。

建筑产业转型升级

绿色发展提升城市内涵

绿色建筑倡导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有力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天津瞄准国际化大都市标准,一方面,把节水节地节材节能环保的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建筑全生命周期,加快促进绿色建筑最新理念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中新生态城建设标准,形成地方标准、规范、工法,通过科技引导绿色建筑发展。另一方面,创新绿色建筑激励机制,率先在全国实施居住建筑四步节能设计标准、公共建筑三步节能设计标准,开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示范,运用市场和行政手段调动各方积极性,提升高星级绿建比例。

“十三五”期间,天津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全市累计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280个,建筑面积达2649.87万平方米,新建民用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高星级绿色建筑项目数量占比67.15%,4个项目获得国家绿色建筑创新奖,超额完成“十三五”发展目标,绿色建筑面积位居全国前列,实现绿色建筑全覆盖发展。

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另一重要方向。2020年初,仅用10多天时间,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两家医院拔地而起。令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背后,就是“中国装配”力量的崛起。

为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我市加强产业基地培育,进一步带动设计、生产、施工、设备制造、装修和运维等全产业链发展。截至目前,天津已拥有7个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其中,天津市现代建筑产业园已获住建部批准,成为我市首个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园区类),可有效辐射京津冀地区,服务雄安新区发展。加快装配式建筑试点建设,对住宅、公建、公寓等具备条件的项目大胆尝试,努力在理念、设计、装配、成本等方面不断积累经验,在城市核心区要全面推行装配式建筑实施──让装配式建筑既叫好又叫座。

加快绿色发展,不仅推动了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更是让城市发展“表里如一”,让百姓从身边感受到“绿色”的福利。

海绵城市是我市城市建设逐渐完善的一个缩影。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目前我市已成功打造了解放南路和中新生态城两个海绵城市试点片区,在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河西区已经完成海绵城市改造的小区居民刘阿姨一提起这事儿,马上竖起了大拇指,“下雨以后小区里几乎没有积水,别的小区别提多羡慕我们啦!”

数载耕耘展壮志,浓墨重彩绘新景。天津城市建设的巨大变化,使得城市发展不仅有了“面子”,也有了“里子”,自然、绿色的高质量发展美好图景正加速实现。

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

2019年以来,天津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先后组织完成地铁4、7、8、11号线四条正线以及8号和11号线两条延伸线共6个新建PPP项目政府采购工作,项目总投资达1127亿元,吸引社会资本676亿元,实现了我市利用社会资本进行地铁建设的历史性突破,形成了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交建、中国建筑四家央企共同助力天津轨道交通发展的良好格局。


作者:尹辰辰
责任编辑:王靖羽
来源:中国小康网
《小康》杂志社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23
www.chinaxiaok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