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治理用好“加减法”——天津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1-07-08 11:50:05

生态环境治理用好“加减法”  

──天津市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天津日报记者 曲晴

“几经治理水还清,蓬草浮鱼引鸟鸣。垂钓蓑翁生志趣,乘凉老妪绣丹青。”这首诗是家住东丽区新立街道的一位居民创作的,他感叹家门口的河水变清亮了,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每每外出散步都觉得心旷神怡。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快生态格局重构重塑,着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现代化美丽天津。

目前,天津市的生态基底正在逐步修复,城市环境承载力日益提升,百姓生态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

写好“水”文章水清岸绿“润”津城

去年,天津市严格保护153公里海岸线,深入实施12条入海河流“一河一策”治理,开展入海排污口“查、测、溯、治、罚”专项行动,海水养殖工厂化企业实现尾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全面实施“蓝色海湾”整治修复规划,建成7个海上污染应急物资库、1个滨海工业带环境应急物资装备库。

百姓看到更多的“水之变”,享受到更多的“水之利”。去年,全市46个“千吨万人”、154个“千人以上”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完成保护区划定,工业园区基本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全覆盖,建成区全部消除黑臭水体,新建1.3万多亩人工湿地、尾水湿地。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与自然共生共荣。入夏以来,花木生长繁盛,海河这“一根扁担”挑起了“津城”与“滨城”之间736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区。原来的拆迁地、复垦地、零散土地也已披上绿色,规模性生态效益已初步显现。绿色生态屏障区持续推进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为百姓营造了干净整洁的宜居环境。

在增绿的同时,我市还在积极修绿、复绿。过去一年,升级保护修复875平方公里的天然湿地,累计补水4亿立方米,对集中连片、破碎化严重、功能退化的自然湿地进行修复和综合整治,自然生态面貌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环境质量实现新突破绿色发展潜力再提升

天津市用生态扩容,厚植绿色底蕴,解答了生态试卷的加法题;用工程治理减污染存量,深挖绿色发展潜力,解答了生态试卷的减法题。一增一减间,全市生态环境实现总体性、历史性、突破性好转。

日前,在天津港远航国际矿石码头边,来自澳大利亚黑德兰港的一艘货运轮船进行了接卸作业。空气中没有飘浮的粉尘,港区内也没有排成长队等待输运的大货车,轮船上装载的20万吨矿石如何进行转运?

“货物从海运上来了之后,我们把它卸下来通过皮带线送到货场里,然后再用货场里的取料机运走,通过皮带线装到火车里。

皮带线全程都是密封的,这是一个非常环保并且货损非常低的高质量卸船流程。目前发往山西、山东以及河南一些钢厂的火车正在进行运输作业。”天津港远航矿石公司生产业务部调度员牛青说。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水平,是转方式、调结构、上台阶的重要内容。目前,天津港已经全面停止国三标准及以下柴油车集疏港,先后有3个铁路项目、55条专线列车投入使用,铁矿石铁路运输比例达到60%以上,通过运输结构的调整实现减排。

天津港集团公司安全环保部环保管理经理王志力说:“去年天津港集团铁矿石输运量是5181万吨,同比减少了柴油货车的输运量是157万辆次,总共污染物减排是3021吨,对于改善港区空气环境质量有重要意义。”

天津港的转变,只是我市推动结构性减排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一个方面。过去一年,我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3750万吨左右,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控制在45%以下,累计完成123万户农村居民清洁取暖改造和商业散煤治理,基本实现散煤“清零”;破解“钢铁围城”“园区围城”,3家钢铁企业完成退出,累计完成246个工业园区治理任务。此外,完成43台燃煤锅炉节能改造和超低排放改造,41台燃煤锅炉实现改燃或热源替代。

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密不可分、相互作用。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以来,全市PM2.5浓度下降22.6%,优良天数增加36天,重污染天数减少12天。大气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市民的“蓝天获得感”不断提升。


作者:曲晴
责任编辑:王靖羽
来源:天津日报
《小康》杂志社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23
www.chinaxiaok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