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村】文明树人 文化立村——八里台镇西小站村的两个“文”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0-11-13 10:05:57

  “一篙御河桃花汛,十里村爨玉粒香,小站稻米名世界,追问源头在何方。”小站稻,是天津农产品的金字招牌,也是中国知名的水稻品牌之一。拥有1000多年历史的小站稻,文化积淀深厚,是我国农耕文明时代的重要优秀结晶。那么,如果要追问小站稻产地源头在何方?答案是西小站村。

  初到西小站村,眼见着水泥铺就的道路平整通达,村庄两侧道路旁,新栽下的数千株白蜡树、桃花树见缝插枝,守护着一方宁静。偶见或忙碌或悠闲的村民,处处透着西小站村的新貌。

西小站村的新貌(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旧貌新颜 改造乡村人居环境

  西小站村常住人口1549人,村域面积2000亩,其中耕地990亩,特色农业为高端水稻种植,480亩源头小站稻。曾经,这个村子是“人心散、产业弱、环境差”的另一幅图景。

  作为处于津南区绿色生态屏障区范围内的美丽乡村示范点,西小站村近年来通过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全村基础设施实现“六化”,主干道路都修成了水泥路面,主干道两侧的辅路和里巷道路也进行了铺砖硬化,全村路面硬化率达到100%。

  在进一步完善住房、交通、卫生、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基础上,实现乡村人居环境及其面貌全面提升,村两委不遗余力,完成村自来水工程及污水工程,并且大力改善村内环境卫生及推动户厕入户工程。

西小站农旅运营项目一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正在进行中。

工人正在为房屋外立面进行整修。

  现在,村内30余个垃圾池全部拆除,垃圾分类试行新的模式,牢牢把握“源头一分钟、中间一把尺、最后一公里”三个环节,分四区四人,每天三次入户查看监督分类情况,并负责收集垃圾投放到统一对应的垃圾桶内,建成镇垃圾分类示范村,对村内多年疑难的堆物进行集中治理,村两委带头入户做思想工作,带头清理亲朋好友的堆物,集中人力利用一个月的时间,使全村死角、堆物全部清理干净。

  “早年间村里喝的都是地下水,含氟量高,对身体不好,大家伙儿一直盼着能喝上自来水,前几年通过市里帮扶组和村两委班子的努力,我们终于喝上了'甜水'!”村民李阿姨对中国小康网说。

  西小站村积极响应天津市和津南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将整个村庄作为一个公园来打造,计划依托田-村-路三重空间抓手,打造多层次旅游产品,发展“美丽经济”农田精耕细作,乡村林荫,庭院鸟语花香,营造富有诗情画意的“桃花巷、 海棠林、樱花路、荷花塘、稻花香”大绿大美绿色基底,同时完善乡村环境提升,百姓、游客、“新村民”享受绿色筑梦的“新西小站”田园生活。

  文明树人 激活村庄内生动力

  西小站村有优良的文化传统,但很长时间以来,因为部分村民缺乏责任心,邻里“冷漠”,存在懒散的心态,村民缺少改造家园、美化家园的积极性,致使村内环境质量较差,传统的民风发挥不出来。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把人心聚起来,是村两委班子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他们先从自身抓起,严明班子纪律,增强班子党性修养,转变班子成员工作作风,狠抓队伍管理。对村委成员进行更加细致的分工,设岗定责,同时设立群众反馈机制,督促村“两委”的言行。

  2018年底,西小站村两委班子达成共识,在全村推行村庄治理多方面工作的管理方式——“积分制”管理,在全镇创新开展农村积分管理工作,将村民的行为表现转换成积分,通过积分兑换奖励的方式调动基层党员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推动形成人人参与的农村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村党总支副书记辛世纪介绍,“行为银行”积分管理制度对于提升乡风文明,有效激励村民维护村规民约,形成自我约束、相互监督、共同进步的良好风尚有着积极的作用。

  据了解,积分制管理是用奖分和扣分对个人的行为和综合表现进行量化考核,发放统一定制的行为银行存折,以积分来衡量人的自我价值,反映和考核人的综合表现,然后再把各种物资待遇、福利与积分挂钩,并向高分人群倾斜,从而达到激励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

  推行积分管理制度半年来,积极推行传统文化教育,弘扬孝德,使村民素质有了很大提高,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村风民风。西小站村党总支书记邢广伟说:“我们将积分制管理模式,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于村民村务管理工作中,有利于激发村民的善心爱心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从而体现吃亏是福的道理。”

  积分管理实施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全村党员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个村民都成为西小站村基层治理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真正为西小站村的乡村振兴实施工程激发了新活力。

  文化立村 挖掘乡村核心资源

  走在西小站村内,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不同的铭牌,除了各家的家训之外,“五星家庭”“退役军人之家”“共产党员家庭”“村民代表户”等牌子显示着住户的“身份与荣耀”。其中,“状元家庭”是最引人注目的。村党总支副书记辛世纪对中国小康网说:“西小站村是津南区出名的‘状元村’,考上大学的学生很多。哪家有孩子考上大学本科了,就可以悬挂‘状元家庭’,今年村里高考生最高分考了670多分。”

家家户户门前都有各种铭牌,其中“状元家庭”最受欢迎。

  文化是乡村永续发展的基因,能够赋予乡村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通过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体系建设,实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

  西小站村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辛勤劳作,种植水稻,成为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为耕作自娱自乐,村文化名人范云先生创作了《挠秧号子》,为带领百姓歌唱新生活,排演了舞台剧《翻天覆地》,这两个作品曾获全国农民文艺最优秀作品。1954年这两部作品由该村西光剧团在北京怀仁堂为中央领导演出,并受到他们亲切接见。

  而今,西小站人把剧团文化与小站稻文化紧密结合,近年来举办的“稻香文化节”,吸引游客零距离进行农事体验。此外,他们还打造葫芦烫画、瓷盘刻画、木版画、蛋雕等交相辉映的农耕文化长廊,其中首次创作推出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百人大型实景演出《梦稻西小站》,开创了乡村原生态实景演出的先例。大家还自愿把自己的作品送到村里展示,利用村里墙山进行整体“农民画”绘画,在村内电线杆上设计适应农村发展的农民画,美化细节空间。

村民自发地将自己的书画作品送到村活动室展示。

葫芦烫画是西小站村挖掘文化内核的一个重要项目。

  红色文化、乡土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民艺文化、美食文化……西小站村历史文化资源优越,未来发展空间潜力很大。村两委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西小站村的各种优势资源充分地融合到西小站村新的乡村振兴之路上来,实现壮大村民集体经济和村民致富,要重新梳理乡村肌理,重塑乡村空间,打造西小站村不可复制的文化基因,开创西小站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蓝图。

  农旅结合 推动外部资源整合

  一直以来,小站稻种植业是西小站村的支柱产业,但是,只靠“一产”可以摘掉“穷帽”,却离集体奔小康的目标相距甚远。因此,村两委班子转变思想,重新审视 “无山、无水、无特色” 的环境资源,走出去请进来,积极与观世百年、海华宇泰、聚橙等策划运营团队,天津社科院、天津美院、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以及市非遗协会等院校组织广泛合作,计划以林、田、水、巷、村为依托,六大特色资源为引擎,集高标准品牌农业示范、乡土文化体验、田园特色乡居为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塑造天津全景式村域旅游艺匠村,通过绿色筑梦、文化立村、产业联动的路径,挖掘西小站文化为打造核心,引领乡村旅游脱颖而出,做强文化特色品牌,突出西小站乡村旅游的灵魂特质。

  今年以来,西小站村陆续打造西光剧社、观世小人书藏馆、农民画展示墙、村史馆、风物馆五大核心点,优先打造桃花巷及“送军粮”之路,连点成线,以线带面,带动创新驱动,使新型业态快速发展形成立体化产业网。

  还将启动年货节、乡村桃花节、”我为革命送军粮”等特色活动,依托农田区域、乡村体验、艺术活动等载体,推出全时全季旅游节庆活动,推动一二三产业转型提升和创意融合,打造全年旅游目的地。

  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西小站农旅运营项目负责人雒洋对中国小康网说,“西小站村正在以小站稻为核心,为其增加相关的农产品配套服务,如仓储、物流、农产品深加工,同时,通过田园风光来引申出共享农庄、民宿、康养医疗等。目前项目已经开始进入施工阶段,一期工程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

  西小站人,正在通过政府主导+企村共建的模式,依托都市型农业为支持产业,通过大力发展乡土文化衍生产业,推动农创、文创双发展,以展示乡土技艺串联各产业业态,构建乡土文化产业体系。以市场为导向逆向发展,以三产带二产促一产,实现三产融合发展。通过社 会共建及文化产业引入逐步实现文化产业发展,落地首个村落式文化产业园模式 。而如何讲好乡土的故事,将是西小站差异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中国小康网天津11月13日电

撰文 摄影 摄像/吉宝刚 丁少亮

指导单位/天津市委网信办

联合报道/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天津市津南区委宣传部


作者:吉宝刚 丁少亮
责任编辑:王靖羽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热点文章
《小康》杂志社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hinaxiaok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