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村·武清篇】把幸福唱出来——评剧在白古屯镇韩村生根发芽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0-11-15 11:03:26

image.png

(点击图片 观看视频)

评剧形式活泼、自由,唱词浅显易懂,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

武清区白古屯镇韩村,民风淳朴纯真,村民热情好客。

韩村与评剧 “结缘”百年之久,有着讲不完的故事,“宁舍一顿饭,不舍一出戏”是韩村人人熟知的老话儿。

过去的韩村,环境脏乱,务农收入不高,精神生活贫瘠,村党组织引领作用弱化,村民没有“精气神儿”。如今的韩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种植红薯让村民腰包鼓起来了,文化礼堂拔地而起,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新文明实践站成了村民的最爱,村民精神富有了。

树下闲坐老人和蔼的笑容,年轻一辈执着忙碌的脚步,绘成了小康韩村的一幅幅美丽画卷。

人居环境改造让村庄美起来

image.png

漫步韩村,独具特色的文化墙、典雅美观的宣传小品与宽敞整洁的道路相互衬托。外来人想不到,本村人忘不掉,就在村庄西头“新路”相同的位置,几年前还是一条让人掩鼻而过的臭水沟。

“早先时候,村里的污水、粪水都直排到这条沟里,一到夏天,臭味和蚊蝇逼得人躲着走,这条沟可是老大难了。”负责村里环境卫生的王月元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很是感慨。当时,由于村内没有科学规划的排水系统,即使对水沟进行清理和净化,也是治标不治本,干净几日便又反弹如初。

为了彻底解决“水沟问题”,2019年在镇党委、区农业农村委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累计投入1000万元,铺设地下污水管网21000米,建起了日处理300吨污水的小型污水处理厂,“污渠”变成了“坦途”。经过的村民由衷地感慨:“村庄的变化就像这‘水沟变坦途’,越来越好了!”

随后,韩村的基础设施呈现出“翻天覆地”变化。村里建起了面积1020平方米,集学习教育、党组织活动、日常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为党员村民集体学习、参与党务村务提供了场所。改造提升了660平方米的文化礼堂,设置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置“我是党员我承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崇德尚贤榜、武清区乡风文明20条、村民“笑脸墙”等17项文明实践内容。新修及改造了村庄13条主干路和里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孝、崇德尚贤榜等主题小品、宣传栏沿路设置,5000平方米文化墙成为村庄一道新的亮丽风景。

“新场地让大家参与党建和文明实践活动的热情变高了,新环境让大家的心情变好了。明显能感觉到村里的凝聚力越来越强。”韩村“一肩挑”干部刘万刚说。 

“致富薯”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image.png

村庄美了,如何让村民腰包鼓起来成为村“两委”时刻关注的大事儿。

今年42岁的王海宝,是土生土长的韩村人。2008年开始在村里种红薯。“刚开始就是觉得红薯能填饱肚子,跟着村里的乡亲一起种。”王海宝说,谁也没想到,如今红薯给自己每年带来近30万收入,成了真真正正的“致富薯”。“刚开始那几年,累死累活也落不下钱。种少了买苗、买肥成本大,种多了销不完、存不住。”回忆起过去的艰辛,王海宝很是感慨。

为降低红薯种植成本,刘万刚带着王海宝等人跑遍了镇村周边的企业园区,在一次次的沟通下,最终不仅可以用低于市场价采购化肥、农药等农资,企业还免费为村庄提供无人机施肥、撒药等现代化服务。为了解决红薯贮存问题,在村“两委”的帮助下,王海宝建起了全村第一座红薯贮存冷库,打通了产销链上最后一个堵点,实现从育苗到贮存、销售的“一条龙”。

“多亏了刘书记和村‘两委’,不仅带着我们去内蒙、河北学习技术,还请了区里的农技专家帮忙。当年种红薯的那批人,现在也都成了‘土专家’!”王海宝高兴地说。

在镇村党组织和驻村帮扶组的帮助下,近年来像王海宝一样的致富能人越来越多。

先富带动后富,致富反哺乡亲。这些富起来的“红薯专家”“大棚能手”全部加入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中,为村民传授致富经验,带动大家共同“奔富”。如今,村里不仅成立了良发塔种植合作社、亚星果蔬农业合作社,村“两委”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还带着大家“玩”起了网络销售,微信群议价、小视频展销……农产品“触电”打开了韩村产业发展新局面,一笔笔网络订单,成为了韩村的“奔富保单”。

除了“奔富保单”,韩村还有“脱贫保单”。为实现“小康路上不落一户一人”的目标,村“两委”联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实施“一对一”结对帮扶计划,村民还给这项工作有一个生动地表达,叫“群众动嘴,干部跑腿”。

村民吕亚娟身患残疾,丈夫身体不好,孩子正在读书,家庭生活一度陷入困境,刘万刚主动同吕亚娟家庭结成了“对子”,协助申请的生活补助、残疾人补助、落实危房改造政策让吕亚娟家庭生活逐渐有了起色。

“在村‘两委’的积极争取下,儿子每年能够获得1万余元的助学金,解除了学费的顾虑,2019年成功考取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现在,他每到寒暑假就回到村里,帮助村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说起帮扶,吕亚娟感激得眼含热泪。

文明实践让幸福生活唱起来

image.png

       一走进韩村的党群服务中心,就能听到节奏欢快的戏曲声从文化礼堂不断传出,伴随着戏曲声的是村民们此起彼伏的喝彩声和掌声。

       韩村与评剧“结缘”已有100多年,但在过去,因为村里经济条件不好,演出队伍组不起来,演出形式主要是公路边、桥底下临时搭起“草台班子”。有固定的演出场所、欣赏名家评剧演出,成为当时村民们的“奢望”。

2019年5月,由市、区两级宣传部门牵线,天津评剧院与韩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对共建,成立“昭晗评剧艺术团”。剧团每周日固定在文化礼堂排练,每月进行一次正式演出。市评剧院院长、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曾昭娟多次带队到韩村演出和指导,《红色娘子军》《红色联络站》《江姐》等评剧经典剧目让村民过足了瘾。

“以前在礼堂听戏简直是做梦,现在不但能坐在屋里听戏,还有了和‘大咖’‘名角’同台的机会。太难得了。”一提到评剧,村民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现在每当剧团有演出,不仅本村村民争相欣赏,邻村甚至河北省的评剧爱好者也都会赶过来,文化礼堂内人头攒动、场场爆满。

image.png

韩村还积极落实武清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关于乡风文明“十个一”活动部署与号召,村民逐渐养成了每周为父母洗一次衣服、每月为父母剪一次指甲等“孝顺习惯”。通过“面对面+云直播”的形式开展“战疫故事 制度优势”主题宣讲,区委讲师团成员、武清区援鄂医务人员代表、宣讲员志愿者和韩村村民齐聚一堂,讲故事、谈感受、说体会,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村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自觉,树牢了广大村民的脱贫之志。连续开展的“老兵讲红色故事”“父母手机课堂”“清洁庭院评选”等主题活动,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韩村换来了富足文明的新面貌。

image.png

一声声精彩的唱腔,一阵阵热烈的掌声,韩村唱响了越来越美好的幸福日子,唱响了物质、精神双富裕的小康生活,更唱响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主旋律。

 

 

中国小康网天津11月15日电

撰文 摄影 摄像 / 杜敏 董鑫

指导单位 / 天津市委网信办

联合报道 / 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天津市武清区区委宣传部


作者:杜敏 董鑫
责任编辑:风华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热点文章
《小康》杂志社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hinaxiaok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