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战役纪念馆——寻访“红色印迹” 魂兮归来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19-06-13 10:17:25

  时钟拨回到70年前。

  1949年1月14日上午10时,天津战役正式打响,29小时激战,天津全境解放,三大战役最后一战胜利收官。

  1997年7月23日,平津战役纪念馆在子牙河北岸拔地而起。当时,在天津战役中牺牲的7030 位烈士,已有6639位核定了个人信息,391位烈士尚未确认。从那一刻起,让烈士早日回家,就成了平津馆人的一项使命。

  2018年8月30日,陈保部武丽洁桌上的电话响了起来:“我们找了几个烈士陵园,才得知咱馆里有一面英烈名录墙,请查一下有没有‘黄庆太’这个名字?他是我们的亲属,辽阳灯塔人,1949年1月打天津时牺牲的。”

  当武丽洁把“黄庆太”输入馆内数据库时,并无匹配信息。10月5日,武丽洁收到一件包裹,是黄庆太家属寄来的《烈士证明书》等复印件。工作人员根据材料中“黄庆太,平津战役时期担任38军112师335团文书,1949年1月在解放天津的战斗中牺牲”等关键词,结合当年的部队行进轨迹,周折半年,最终确认黄庆太符合英烈名录墙补刻条件。

  今年1月11日上午9时,74岁的黄乃忠盼望了51年的一刻终于到来。

  他和5位家属肃立在英烈名录墙前。寂静的大厅响起了錾子和汉白玉墙面接触的铿锵声,每一声里都浸满追忆。

  黄乃忠摩挲着英烈墙上父亲的金色名字,轻声诉说着:“您牺牲时才25岁,我还不到5岁,爷爷告诉我们您是国家的功臣,也是黄家的骄傲。现在的日子好着呢,这都是您那一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会好好珍惜。”

  22年来,平津馆工作人员足迹遍及全国260多个区、县、镇的民政、党史征集部门以及烈士生前所在部队和家乡,经过19次补刻,“英烈名录墙”又补上了189名烈士姓名,还有202名烈士仍在查找之中。

  平津馆馆长王培军说:“把红色资源利用好、发扬好、传承好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不惜代价让烈士回家,就是为了对得起烈士、烈士家属还有我们的共和国。”

  年均观众100万人次,年均策展10多个,20多项国家级荣誉,平津馆为“讲好红色故事、弘扬红色精神”交出了出色答卷。这支团队一边用脚步丈量历史──2018年6月,他们走遍河北省寻访天津战役的见证者,不少老战士家属用袖口擦着眼角说:“想不到纪念馆还惦记着我们这些人。”最终,收录30位受访人口述的《天津解放那一天》在天津解放70周年那一天举行了首发式;一边用阵地以文化人──一个个紧扣热点的展览被送进了50多个社区、学校和地铁站,《钢铁长城强国梦》展还远赴新疆和田展出,宣教部设计的7堂思政课吸引了50多所大中小学将课堂搬进了展馆的红色大讲堂。

  没有年轻人的关注,就没有纪念馆的未来。在策划“天津解放70周年”专题时,策划团队联手新浪微博推出《七十记得你》系列,以“人民解放军29小时攻克天津”为题,用29张海报定格了天津战役的29个瞬间,“号外:29小时让对手团灭,是谁那么霸气”的网络表达吸引了大批青少年网友关注与转发。上线半年来,点击量达2118.8万,其中80%是年轻人,平津馆的红色阵地首次实现从线下到网上的飞跃。

  平津馆厚厚的留言簿上写满了观众感言,其中“人民英雄、来之不易、热爱和平、报效祖国”成为高频词汇。宣教部主任唐凤红说:“这些留言让我们看到了红色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

  曾经的枪林弹雨,如今的小康生活。每一位平津馆的参观者,在主入口拾级而上时,都会经过“民族魂”三个凸起的大字,在这里,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不忘初心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

作者:马宇彤 刘茵
责任编辑:王靖羽
来源:天津日报
《小康》杂志社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hinaxiaok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