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访滨海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杨茂荣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0-12-23 11:06:04

记者:滨海新区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

杨茂荣:“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赋予新区新定位、新目标、新任务,特别是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实现“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的目标,进一步凸显了新区在全市总体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和政治责任。我们一定要始终牢记新区做先锋、打头阵的领跑之责,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竞进之责,以新区之为促天津之进的担当之责,在全市实现“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中展现滨海担当,在服务国家创新战略布局中作出滨海贡献,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发挥滨海优势,在打造改革开放先行区中作出滨海示范,在打造双城发展格局中扛起时代重任,在全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新征程中展现滨海作为。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力打造全市“一基地三区”核心标志区和我国北方经济新引擎,全面建设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

记者:滨海新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有哪些重点任务?

杨茂荣:“十四五”时期,滨海新区将深度实施重大国家战略,打造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着力打造京津冀高效便捷出海口、配套完善产业区和宜居宜游“后花园”。坚持港产城融合发展,建设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深度落实“津城”“滨城”双城发展布局,加快形成“一主两副六组团”城市发展格局和“一带一屏多廊”生态格局。强化科技创新,打造创新发展先导区,实施创新集聚谷行动,优化创新生态,培育创新主体,集聚创新人才,加快建设科技强区。大力发展现代经济体系,打造国家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中心区,着力壮大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核心、高端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打造全面深化改革新高地,始终把改革开放创新作为“根”和“魂”,加快探索推进一批基础性和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特色区,构建具有现代都市气息与浓郁田园风光的美丽乡村。构建自贸试验区升级版,打造更高能级“双循环”战略支点,深化自贸试验区“首创性”制度创新,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发展新优势。坚持“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理念,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强化“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意识,全面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市场化营商环境。推动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强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传承滨海特色人文精神。坚持人民至上,打造新时代人民高品质生活的幸福城市,努力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坚持共同缔造,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手段、模式、理念不断创新。

记者:“滨城”和“津城”如何错位发展?

杨茂荣:依托“津城”和“滨城”各自差异的特征,“滨城”发挥优势,与“津城”联动发展、错位发展,重点围绕实现“一基地三区”核心区功能,提升城市综合配套能力等方面打造“滨城”。

滨海新区将坚持制造强区,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核心、高端服务业为支撑,在空间上打造串联经开区、高新区、空港经济区等多个组团的产业发展轴。深化海空两港联动,做强港口,打造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枢纽港口,同时通过优化集疏运组织,提高港口运营效率,加快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结合于家堡、MSD、中关村科技园等地区,盘活存量以及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区域建设,引入新经济功能,承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打造金融创新示范区和改革开放先行区。利用滨海新区“带状组团化”的空间特点,打造“一主两副六组团”空间结构,推进城市中心—副中心—微中心建设,发挥新兴城市的优势,通过产业建设带动城市化,再通过城市发展吸引人,提升产业能级,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港城协同发展。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形成“一带一屏多廊”的生态格局,同时充分利用海洋优势,构建生态、亲海和高效利用的海岸带空间。借助“津城”的现代服务业优势,引导城市级大型文教体卫、商业等设施在“滨城”核心区集中设置,做强城市中心,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活力,建设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

作者:孟兴
责任编辑:王靖羽
来源:北方网
热点文章
《小康》杂志社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hinaxiaok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