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 答好民生大考卷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1-03-06 15:49:46

津采两会

用心用情 答好民生大考卷

天津日报记者 李国惠 周志强 刘平 韩雯 孟若冰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注重解民忧、纾民困,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持续改善人民生活。” 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社会建设水平。今年要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推进卫生健康体系建设、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加强基本民生保障……一项项民生承诺,传递着报告的民生温度,充分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出席全国两会的天津代表委员,在认真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的同时,也纷纷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建议:

  后疫情时代,要强化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说,一年前,新冠肺炎疫情席卷而来,作为亲历者,感触最深的是,这次抗疫斗争,党中央把人民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千万百计抢救每一个患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党的号召力和全国人民的执行力就是我们制胜的法宝。

  “保障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不断优化的新起点。”张伯礼介绍,近年来,天津市持续深化医改,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在智慧门诊、妇儿健康、家庭医生、院前急救等方面取得成效,有力保障了群众的健康需求。后疫情时代,天津如何继续深化医改,特别是强化基层医疗和服务能力建设?

  张伯礼建议,首先要重视公共卫生事业,继续加强疾控等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监测预警、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职能。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促进医防融合发展。继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将中医药真正融入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完善中西医结合和协调机制,确保中医第一时间了解疫情、全程参与,整建制承包定点医院,按照中医理论指导重大传染病的救治。

  “还应继续加强人才队伍和防治能力建设,特别是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他建议,在高等院校教育中建立起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学科体系;培养建设一支中医功底深厚、急重症救治能力强的临床人才队伍;培养更多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结合的人才,平时临床治疗,战时进入“红区”;建设中医防治传染病临床基地。同时,继续大力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着力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水平,做优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

  “此外,还应关口前移,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作用,不断提高基层卫生与健康工作质量,为健康中国提供强有力支持。”他认为,应继续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加大医保基金向基层倾斜支持力度。

  全国人大代表张智龙建议:

  想方设法降低百姓就医负担

  “这几年天津瞄准老百姓就医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大大缓解了就医反复排长队、急救等候时间长等问题,老百姓获得感明显增强,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破解医改难点问题的决心。”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张智龙认为,今后还要多措并举,想方设法降低老百姓就医的经济负担。

  “通过国家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一个心脏支架的价格从1.3万元降到700元,显示出集采的巨大优势,让我们对推动更多种类药品耗材进入集采序列充满期待。”张智龙说,中国人口众多,医药耗材需求量大,因此以量压价的空间比较大。今后还要加大力度,特别是针对常用、高价的药品耗材推进不同层级的集采,降低患者和医保基金的支付压力,引导企业合理追求利润。

  张智龙也建议,探索对非医保的部分医疗服务收费实施补贴,缓解患者压力。近年来,逐步扭转了“以药养医”现象,医院药品禁止价格加成。相应地,提高了医疗服务价格,以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但非医保的部分医疗服务项目,特别是需要反复开展治疗的项目,给部分患者带来不小负担。有关部门有必要展开研究,尽可能提供一定的补贴。

  “今年,国家已经部署开展打击医保骗保的专项行动。在打击非法行为的同时,也要完善现有医保体系。”张智龙说,比如职工医保卡个人账户的家庭共享,现在一些地方已经实施,应该进一步明确、扩面。“对于家庭条件困难,患病需要常年治疗,医保额度不到半年就用完的病患,要有一定的救济措施。”

  “随着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老年人的就医需求很大,患病不但降低生活质量,也会拖累经济状况,严重的还会因病致贫,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提升医保应对能力。”张智龙说。

  此外,张智龙也建议引导商业医疗保险健康发展,为老百姓就医提供更多的保障途径。

  全国政协委员王璟建议:

  统筹社会资源促进学校体育工作

  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体育为每个孩子的成长添彩?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府副秘书长王璟建议,要深化体教融合,统筹社会资源,促进学校体育工作。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在统筹各种资源促进学校体育工作方面还存在着不少操作层面的短板。”王璟说,比如,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专业的体育教师偏少,一些地方特别是农村的基层学校,体育教师结构性缺编比较严重;教育、体育、社会体育资源统筹力度不大、合力不够;同时,学校、体育、社会三方协同助力学校体育工作的机制还不够明晰和畅通,很多合作只是“项目性”的,没有上升到机制和制度层面。

  王璟建议,要多渠道补充体育课教师,加大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体育教师的能力和素养。特别是在优秀退役运动员中选择合适的人担任学校的体育教师;有针对性地聘请社会体育俱乐部优秀教练、优秀退役运动员、体育协会和体育团体的负责人到学校兼职体育教师、教练员,弥补学校体育教学中缺少各运动类型专业教师的不足。同时,要统筹用好教育部门、体育部门、社会的体育场馆和设施,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各类体育场馆的开放力度,并优先保证学生需求。

  “要用好体育人才资源,请著名的教练员、运动员、社会优秀人士走进学校,通过现身说法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拼搏奋进的精神,借助高水平教练员、运动员的力量,帮助学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为学校凝聚体育精神、提升运动队竞技水平提供支撑。”王璟建议,要建立健全教育、体育、社会三位一体的学校体育发展联动机制,从“育人”的角度和高度来看待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打破“一亩三分地”界限。同时,要建立政府主导的加强学校体育教学、关爱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联动机制,使学校、体育部门、社会各方在加强学校体育、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中都能各尽所能、各有所得。

  全国政协委员丁梅建议:

  改变政府“包办”养老的传统思维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大势所趋。已连续三年就推进养老事业发展建言的全国政协委员、河东区副区长丁梅,在今年全国政协会议上又就此问题提出建议。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老人会选择居家和社区养老,但仍存在服务体系不完善、信息化程度不高、基础设施薄弱、服务队伍能力不足等问题,不能充分满足群众的养老需求。”丁梅认为,应坚持“以产业撬动事业发展、以事业带动产业革新”的发展思路,聚焦重点困难老年群体,努力探索群众真受益、企业有发展、政府优绩效、社会广参与的养老服务转型之路,让老人有品质、有尊严地安度晚年。

  丁梅建议,要改变政府“包办”养老的传统思维,通过改革走市场化道路,实现由“基本养老”向“品质养老”的转型提升,将为老服务纳入到对各级党委、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形成统筹推进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国家、省、市、街道、社区五级工作推进机制,形成联动工作格局。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积极作用,构建养老服务全产业链。

  “由民政部门牵头建立区域居家和社区养老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明确标准,实现与养老机构、日照中心、老人家食堂、为老服务企业的数据对接和实时共享,有效整合服务资源。”丁梅说,要积极推进区域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建设、老年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嵌入式养老机构建设,延伸服务功能,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特别是面向居家特殊困难老人建立常态化探访制度,实现动态监控。同时,可通过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专家委员会的方式组建“智囊智库”,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开展面向为老服务企业、机构护理人员、老年人子女及企业、机构、社会组织的专业培训,夯实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的居家养老服务“三社联动”机制,加强为老服务力量。


作者:李国惠 周志强 刘平
责任编辑:风华
来源:天津日报
《小康》杂志社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hinaxiaok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