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名单重磅出炉 天津7人当选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1-11-21 10:27:17

11月18日,2021年院士增选结果正式向社会公布。中国科学院新当选院士65人,外籍院士25人;中国工程院新当选院士84人,外籍院士20人。天津共有7位专家当选。南开大学卜显和、天津大学元英进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王树新、王成山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米夏埃尔·格雷策尔(Michael Grätzel)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天津大学赵华、天津中英医疗健康产业研究院崔占峰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卜显和,南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属与分子基材料化学天津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期从事功能配合物化学研究,在配位聚合物的功能导向构筑、结构调控及性能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原创性成果。建立配体引导的配位聚合物结构调控方法;发现动态行为新机制,构筑新型智能材料;开拓了配位聚合物应用研究新途径。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天津市自然科学特等奖1项。以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2016年至今连续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主编《配位聚合物化学》专著一部。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

元英进,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创新群体负责人。教育部“珠峰计划”合成生物学前沿科学中心主任,《合成生物学》主编,IChemE Fellow。长期致力于合成生物学科研教学。建立酵母基因组缺陷定位及精准修复方法,成功化学合成出五号和十号两条酵母长染色体,开发出基因组重排控制方法,创制高产酵母菌株,实现工业规模应用,打通了基因组合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链条。荣获“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天津市自然科学特等奖、中国化工学会“基础研究成果”一等奖、侯德榜化工科技成就奖等。

王树新,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机构理论与装备设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高端装备机构理论与技术基础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长期从事柔性机构系统及其在海洋装备、医疗装备、制造装备中的工程应用研究,研制成功“妙手”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获得国内第一个腔镜手术机器人产品注册证;研制成功“海燕”系列水下滑翔机,创造下潜深度10619米世界纪录。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21年获美国ASME DED Leonardo da Vinci Award奖。

王成山,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入选“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计划。长期从事电力系统配电网技术研究,在城市电网结构优化理论和方法方面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关键技术在大规模城市电网建设改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城市电网科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发明大型城网运行调控新技术,解决安全域分析与复杂城网运行调控关键技术难题;研发微电网成套系统与装备,创新了微电网的技术应用模式,为大规模分布式电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解决方案。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70篇。

赵华,英国国籍,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布鲁奈尔大学副校长,教授。英国利兹(Leeds)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兼职教授。主要从事高效发动机技术、通航动力技术以及替代燃料燃烧技术研究。最早将可控自燃燃烧技术带入中国,同时针对内燃机高效燃烧过程的组织开展原理性创新,提出分层引燃燃烧技术、微引燃燃烧技术、复合两冲程燃烧技术等燃烧理论,突破了全可变气门定时、二冲程发动机设计、灵活燃料自适应等关键技术,推动了我国内燃机技术的进步,培养了多名骨干人才。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国家“973”研究计划1项,以负责人身份承担“973”课题3项。

米夏埃尔•格雷策尔(Michael Grätzel),瑞士国籍。国际著名化学家,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教授,瑞士工程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发明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荣誉会士,南开大学太阳能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主要从事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和太阳燃料的创新研究,被誉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之父”。发明介观染料敏化太阳电池,以较低的成本得到了>7%的光电转化效率,开辟了太阳能电池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基于铜基氧化还原固态电解质,染料敏化太阳电池认证效率已突破13.0%,在室内光照条件下光电转化效率>30%。在Nature、Science等期刊发表论文1650多篇,获授权专利50多项。

崔占峰,英国国籍,生物医学专家,联合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2000年当选牛津大学工程系化工学科终身教授,是该校历史上第一位华人教授。在干细胞和组织工程、生物分离、生物工程技术和工艺以及膜技术领域声誉卓著。指导并完成包括英国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研究基金、英国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50多个科研项目。致力于把牛津大学先进科研体制和方法引进中国,以促进中英科技交流、合作共赢。带领团队在天津滨海高新区成立“中英医疗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现已引进来自英国的“常雷答便携式肠癌数字化早期筛查设备及试剂盒项目”,并在天津落地转化及产业化。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王一
来源:津云
热点文章
《小康》杂志社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hinaxiaok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