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看天津】天津经验 中国模式 世界分享── 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平行论坛发言摘编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2-08-21 23:15:17

天津经验 中国模式 世界分享

── 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平行论坛发言摘编  

文字整理 天津日报记者 王音 姜凝  

昨天,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举办14个平行论坛,其中,全球职业教育青年教师发展论坛、职业院校科学教育发展论坛、职业院校工程教育发展论坛,分别邀请十余位来自世界各国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以及国内外工程教育产学研领域的嘉宾发言,近百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职业教育青年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和发展路径,探讨科学教育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享和交流国内外职业教育中工程教育前沿动态与经验。全球职业教育青年教师发展论坛、职业院校工程教育发展论坛由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承办,职业院校科学教育发展论坛由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办。参会专家学者纷纷表示,天津职业院校在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职业院校师生专业化能力体系建设等形成国际共识、向世界推广,提供了可行性路径。

泰国央拷镇行政管理机构理事会主席、教授哲仁

中国教学模式在泰国鲁班工坊运用推广

泰国鲁班工坊是世界上第一所鲁班工坊,目前开设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物联网技术、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技术、(高铁)动车组检修技术和(高铁)铁道信号自动控制共6个国际专业,中国院校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为我们提供了先进的教学设备,还带来了适合职业教育的EPIP教学模式。

在中国院校的帮助下,泰国学生掌握了先进的制造业技术,泰国老师学会了运用EPIP的先进教学方法。EPIP通过泰国鲁班工坊影响着泰国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这种教学模式让职业院校教师真教真做、职业院校学生真学真练,也让我们的教师团队提升了国际视野和互鉴交流能力、校企协同和组织实施能力、工程实践和环境营造能力,打造了一支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好、专业技术与信息化应用能力强、教学组织与协作方式灵活、职业道德与文化素养高的教师团队。

瑞士联邦职业教育研究院国际合作部主任埃里克·斯沃斯

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创新教学

在瑞士,要成为一名教师,需要教学方面的培训,这分为一般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类别。对于职业教育,需要1800个小时培训才能成为全职教师,300小时的培训能够成为兼职教师。

职业教育学院还有一些专业的培训,在瑞士主要是以专业情境为主的教学特色,主要的教育和培训必须要基于专业背景,学徒需要建立起核心的素养,素养的基础是教学的内容和教学基础评价。我们的学习必须要有真实的场景,另外,还要经过学校的评估,以明确其是否符合教学要求。什么叫真实的场景呢?以工人为例,他要在建筑工地修补砖块;转化为教育的场景,要将专业背景带入教室、带入到真实的场景中进行培养,并在课堂上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和共享,不仅仅是理论教育,而是以真实的场景为背景。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院长、研究员米靖

职业教育青年教师培养的中国模式

对于职业教育的教师培养,我们探索形成了三个方面的基本思路和做法:第一个方面是从“双师型”到“工匠之师”,提出了职业教育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准确目标,第二个方面是构筑本硕博一体化职业教育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第三个方面是形成基于跨学科、符合职业教育自身规律和职业教育青年教师成长发展需求而构建起来的工学融合支撑的职业教育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

其中,在探索“双师型”教师发展培养过程中,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牵头形成了两个均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的重要阶段性探索成果:探索“实行‘双证书’制,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以及探索“本科+技师”的高水平职教教师新模式,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提出了新时代培育“工匠之师”的目标。对于职教教师的培养,天职师大通过多年探索,率先走出了一条从本科推进到硕士层次、晋升到博士层次的职教教师培养模式,并已走向世界很多国家,产生了较好影响力。此外,天职师大探索出一条跨学科的职教教师培养路径,形成了面向职业院校需求、培养适应各个专业需求职教教师的模式,破解了全球范围内职教教师培养的难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副校长陈军

科学与技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职业技术教育跟人民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福祉,加快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至关重要。中国未来的新兴产业发展,很多都与职业教育紧密关联。国家的需求是什么,我们就要干什么。教育发展需要提前布局,教育工作者要用长远眼光、向着国家未来的需求去布局。

职业教育需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所谓高素质,就是要懂得科学原理。不光能把一个产品做好,更要知道背后的原理,这就需要学习科学原理。因此,高素质人才是复合型人才,不一定是“全能”,但至少是双向或多向能力的叠加。

我们的新能源电池联盟,为天津130多家产学研单位、高校、职业院校搭建了信息互通、互相学习的平台,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展开紧密互动。在这个大好时代,我们的职业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要更加紧密地融合。科学与技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学术型与应用型相互融合,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新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主任、研究员张双南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目前,中国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和战略转型期,从一个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要从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在这个过程当中,职业教育起到了关键作用。要有高素质的劳动力,就必须要具有科学的思维,要理解技术背后的原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就是科学教育所起的作用。

我认为,科学教育要有三个方面,科学史、科学方法与科学知识。我们了解了科学的方法,就具有逻辑思维辨别的能力。教育的本质是塑造完整的人。因此,今天的科学教育不是简单地教科学知识,而是全方位的科学教育,也就是科学教育的三位一体。我们要讲科学史,通过学习科学史、了解这些故事、知晓这些事实,才能够理解科学方法。当然,我们要学习科学知识,这是基本的技能。

正确的科学教育使我们下一代的公民具有逻辑思维辨别能力,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有主动的学习能力。在离开学校之后,这种知识和能力还能够一直增加,从而提升国家整体的创新能力。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副总裁璩静

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展其才

百度致力于为社会培养AI人才,为国家培养战略科技力量。2020年,百度提出为社会培养500万AI人才的计划,目前已经形成了高校科研合作、师资培训、教材出版、技术竞赛、实践基地等一体化AI人才培养生态体系,完成了200万AI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百度不断加强与全国各地高职院校的合作。2020年,中国职业教育百度大数据报告显示,科学技术专业职教人才存在巨大缺口,2025年,我国AI人才缺口将突破1000万,智能制造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500万。为此,今年6月,百度与全国11家职业教育集团联合发布了大国制匠培养计划,为高职院校提供一个覆盖教师学生群体及培训实践项目孵化于一体的方案,围绕农业、林业、制造业、乡村振兴、非遗等10个领域一线教师进行培训,与职业院校共建AI课程,举办工坊支持程序设计大赛等。

当下是中国科技从业者和开发者的“最好时代”,因为我们有足够多的技术应用场景,有着全球最为完备的产业链,有着不断完善的新型基础设施,有着培育AI人才良好的土壤,让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展其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谭建荣

建设一流工程学科培养一流技术人才

职业技术教育是从事某种职业或者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职业文化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在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创新、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

职业教育要培养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的劳动者,侧重实践技能、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一流工程学科的建设可引领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我们现在进行的新工科建设,主要是将技术方式、科学方式、工程方式等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是跟高技术发展相适应的一个工程教育模式,这也是我们职业技术教育的努力方向。我们只有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工程科学的建设,才能为职业教育提供发展的支撑。

我们要建立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教育体系、舆论体系,加强系统理论的研究、完善制度规范,注重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编写职业教师教学教材等,助力中国工程职业教育走向国际化,培养出大批优秀技术人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丁荣军

提高学生技能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到2025年,预计我们国家技术人才的缺口有3000万,交通行业超过10万,技术人才的缺口非常大。所以,我们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要考虑怎么去尽快地适应中国高速铁路、中国的城际化和中国的城市轨道交通等实际需求。

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要让学生到企业去实习、去体会,让他们在“工作”中,体会、学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让他们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这也要求学校的专业要紧跟企业的需求。

从课程设计角度来说,要循序渐进,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且要充分考虑课程对职业院校的学生培养是否有用、有利。

对学校来说,也要通过深度的产教融合,提高对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并且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未来,国家、社会需要的一定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刘永亮

服务制造强国战略工程教育大有可为

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目标定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不同程度借鉴了工程教育的能量教育,同时,经过20多年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可以落地的参考。

随着产业的迭代升级和设备的更新改造,传统的制造业完成数字化,最终转型走向智能制造。培养人才要对接产业。我们从行业需求入手,通过问题导向,明晰了通过专业对接陕西装备制造行业产业专业建设格局,通过校企联动目标导向,形成了制造人才培养一个完整新路径,对接岗位标准,立足于先进制造岗位和产业迁移所带来的能力需求变化,创新了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未来,行业人才培养要进一步推进产、教深度融合,通过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现六维度实体化运作。我们通过构建一区五院三联盟的校企合作平台,在二级学院成立了6个产品,在专业层面建立4个协同创新工作和6个研发中心,实施“双带工人、双师、双能、双勇”四双教师团队建设,强化项目带动。


作者:王音 姜凝
责任编辑:王靖羽
来源:天津日报
热点文章
《小康》杂志社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23
www.chinaxiaok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