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如何留住乡愁留住根——来自“村里”的人大代表共话未来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0-01-17 17:20:03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仅把“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作为一部分单独写出来,还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美丽乡村。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有不少市人大代表是在村里摸爬滚打多年的“带头人”,那么,他们是如何让乡村留住“根”、守住“魂”?对乡村振兴有怎样的思路举措、亮点招法呢?

  “我们村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的见证者和受益者。”

  把乡村打造成“网红打卡地”

  “我们村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的见证者和受益者。”市人大代表、蓟州区下营镇郭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胡金领说。

  郭家沟是天津的北大门,全村年接待游客15万—20万人,因生态环境优美,被誉为“塞上水乡”。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20年前,郭家沟是下营镇出了名的落后村,经过多年摸爬滚打,胡金领探索出一条振兴之路──实现公司化运营、保障服务品质、维护公共环境、避免低价竞争、营造文化氛围,游人一进村就能感受到独特的生态景观和浓浓的文化气息。

  如今,村民成了有产业、有组织、有岗位、有资产的“四有”新农民,村集体年收入20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7.6万元。“说翻天覆地,一点儿不过。”但胡金领没有就此满足,他还有一个新的“五年计划”:立足“山水田园风光、北方乡村文化、塞上民俗风情”的文化定位提速发展,让村集体收入达到50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到10万元。

  “这就需要在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上做文章。”胡金领说,接下来,还会在环境提升上下功夫,美化绿化、建节点小品等,把郭家沟打造成“网红打卡地”;在农家院上下功夫,不断融入乡土文化,实现一户一景,逐渐上档升级成精品农家院和民宿;在壮大集体经济上下功夫,推动“郭外庠”文化园项目,通过这个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体验民间技艺、感受民俗文化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为乡村旅游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村民过上好日子,干劲儿更足了。”

  小乡村有个“大账本”

  市人大代表、滨海新区中塘镇张港子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世平一边拿着一沓厚厚的文件,一边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

  多年来,张港子村始终把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切入点,优化产业结构,累计关停28家“散乱污”企业,培育壮大支柱产业,鼓励和支持石油化工企业做大做强,开发村域资源优势,先后引入瀚达物流和新远进出口公司两家实力雄厚的仓储物流产业,其中瀚达物流年销售额2个多亿,税收返还到村100余万元。同时不断探索房地产开发、水产养殖等两个优质项目, 2019年村集体收入比去年同比增加60%。

  “村民过上好日子,干劲儿更足了。”刘世平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充分显示出天津沿着高质量发展之路砥砺前行、奋勇争先的信心和决心,作为一名农村基层代表,感到非常振奋和鼓舞,回去后,我会带领全村党员和群众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建设‘五个现代化’天津贡献力量。”


作者:李国惠
责任编辑:田苑
来源:天津日报
《小康》杂志社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hinaxiaok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