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大事|乡村振兴天津故事纪实·调研篇】一条神奇的天路 ——来自天津市对口援藏前方指挥部的调查报告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2-06-06 11:05:59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

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

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微信截图_20220606110023.jpg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每当耳边响起《天路》那悠扬高亢的歌声,总会让人心中浮现出西藏广阔的天、壮丽的山,还有一张张藏族同胞和善的脸。多年来,一批批来自天津的援藏工作团队,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无私奉献,也在天津市与昌都市之间搭起了联通两地人民真切感情的一条“天路”。

自2019年7月,天津市第九批援藏工作队赴藏开展工作以来,扎实践行“升级加力、多层全覆盖、有限无限相结合”的思路举措,持续深化援藏工作,助力昌都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年来,天津市累计选派干部人才171人次,实施项目135个(含规划外区级项目),打造了邓柯产业园、阿旺绵羊、津鹏模式、雪巴沟红色(教育)基地、江达组团医疗、津藏团结暨地球第三极号、“精准订制式”就业等品牌项目。天津援藏工作多次得到津藏两地的充分肯定,两地主要领导累计批示达4次,副省级以上领导批示达13次。天津对口支援前方指挥部荣获省级先进集体3次,44名援藏干部人才荣获省部级以上表彰奖励。援藏干部人才累计申报各级各类调研科研课题70余项,多次荣获全国和西藏自治区奖项。

微信截图_20220606110035_副本.jpg

提升发展“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合作社”的津鹏模式,带动农牧民群众就近就便实现就业增收

政治统领端立根魂

始终把援藏工作作为政治工作,从政治上把方向,从政治上强组织,从政治上谋划和推动工作,着力把援藏队伍建设为党的领导有力、理想信念坚定、凝聚力战斗力强的政治队伍。

坚持党领导援藏工作的机制。建立了前指临时党委统筹抓总的工作架构,坚持重要事项集体决策,重要项目集体推动。严格落实临时党委决策制度,加大对援藏工作的指挥调度,定期研究项目建设,研究解决援藏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把全体援藏队员按职能需要划分为13个工作组,每组设党支部,由党政干部骨干担任支部书记,大力推进党建工作3+2模式,充分发挥好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顶层设计厘定全局

坚持严抓规划制定,细化规划实施,强化规划管理考核,在项目实施、资金拨付、效果保障上高标准、严要求,以规划计划确立援藏大局、主攻方向。积极协调对接天津市委市政府要求和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需求,充分结合昌都实际,认真做好“十三五”对口援藏规划实施和“十四五”对口援藏规划制定工作。

大局规划向基层和民生“双倾斜”。在对口援藏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更加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注重项目和资金向县及县以下基层倾斜,向保障和改善民生领域倾斜。

微信截图_20220606110055_副本.jpg

天津投资援藏卡若区易地搬迁安置点达修村

产业合作提档升级

坚持输血造血并重,突出着力抓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增强受援地自我发展能力,以构建市场化支援体系为目标,狠抓产业合作、就业帮扶、市场销售等重点工作,全面提升产业合作提档升级。

市场拓展体系化。加强天津各区、各部门衔接,强化帮扶机制建设,一头抓产业招商,一头抓消费帮扶,不断拓展招商引资和产品销售两个渠道,补齐弱势短板,积极构建起“产+销”紧密衔接的市场体系。在产业帮扶环节,构建起津昌文化、雪巴沟景区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业,云账户、前景互联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产业,津鹏冷链、藏京商贸为代表的民生食品产业、泓澄科技为代表的双创平台;促进昌都君亲与天津欧扎克实现青稞产业深度合作,成功推出高纤青稞燕麦产品。在生产环节形成以昌都蓝天圣洁为龙头的涵盖20余家昌都企业的特色产品生产体系;在销售环节直接从事销售昌都产品的天津籍企业增长到9家,形成1个展销中心+6个帮扶专馆+20个销售专店(柜)的昌都产品市场销售体系,成为昌都特色产品“走出去”最重要通道,为昌都产业品牌化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招商引资系统化。2019-2022年邀请来昌实地考察企业107家(次),落户企业20家,实际完成投资1.6亿元。深入对口帮扶的一区三县及昌都经济开发区,走访企业30家(次),了解产业发展现状和急需急盼,精准寻找帮扶点位;借助乡村振兴大调研等活动,走访300余户农牧民群众,了解基层生产生活实际和产业项目发展情况,作为产业帮扶、招商引资重要参考依据。强化顶层设计创新招商模式,设立“走出去”招商机制,建立工作专班,设立机动灵活的招商小组,开展全员招商,赴国内先进地区实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打破地域限制,扩大目标企业范围,邀请到90多家天津企业,以及深圳、北京、江西、湖北等地10余家企业来昌都考察对接,部分企业实现落户。服务落地项目稳定发展信心,深入津鹏农业、津云文化、津昌农业众创空间、新浩药业、老许西瓜科技公司等10余家天津籍和天津援藏引进企业开展现场服务,协调解决政策申报、产品销售等问题,推动津云文化加快建设昌都新区文创园,完成投资1100万元,将剪纸唐卡、矿石绘染、藏毯等文创产品向国内外市场推介。推动阿旺绵羊胚胎中心项目建成,完成投资超7000万元。

就业帮扶精准化。在精准对接昌都群众就业意愿、天津用工需求的基础上,2019-2022年度全市共为昌都地区提供事业单位岗位64名,企业用工岗位3206名,总数量创历年最高。精准考虑困难户农牧民群众就近就业意愿,通过阿旺绵羊养殖基地、唐卡产业园、津鹏公司、农牧民合作组织等多种业态车间的建成,激发农牧民群众自我发展内生动力。推动昌都津垦牧业公司与西北农林大学合作,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大户+基础农户”的4级羊养殖体系,直接或间接带动农牧民1000户、3000人就业。精准开展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在津专招工作。协调在津推动实施“精准订制式”服务,推行实施“分类指导、同时推进、各负其责、统筹联动”的招录模式,吸纳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在津就业达271人,招录公务员13人、事业单位134人、优质国企20人、民营企业199人。推动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专项资金,专项支持昌都籍高校毕业生在津就业岗位补贴、创业培训指导等;探索建立“在津2年+在藏1年”就业返藏渠道。

微信截图_20220606110125_副本.jpg

创新集群式“小组团”援助模式,在昌都经开区“小组团”基础上,增加蓝天圣洁产业和阿旺绵羊产业“小组团”,不断提高产业援藏成效

民生力度持续加强

扎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支援水平,不断推进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对口帮扶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明显提升。

脱贫攻坚成果,夯实再夯实。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持续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在卡若区有序推进卡若镇卡若村双体陶罐生产项目、在如意乡规划如意村花卉养殖项目、在俄洛镇朱古村规划建设洒咧营地项目;在贡觉县规划实施贡觉县糌粑加工厂项目,打造“阿旺绵羊”产业链项目,推进哈加乡农牧民技能培训中心改造;在江达县建设岗托镇祥水山庄民宿项目,带动18名当地村民实现就业、57户村民实现分红;在丁青县深化发展“津鹏模式”,新建了10座新型蔬菜大棚、1座育苗养殖水培综合棚、4座食用菌种植大棚,助力丁青县协雄乡夏拉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建设丁青县文化产业园区,已有41家企业签订了入驻协议,22家企业正式营业,解决182名群众就业问题。

医疗卫生水平,提高再提高。持续加大医疗援藏力量,派驻医疗卫生人员共计40人,其中“组团式”援江达县人民医院8人,对口支援西藏昌都地区结对县县级医院12人,对口支援西藏昌都藏医院20人。在昌都市藏医院实施“一二五十X”战略发展:成为一所西藏藏医药大学的附属医院,建成“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和“慢病管理中心”两个中心,建立五个专科联盟,建设十个专病中心,与天津建立若干医联体、远程会诊中心等方面协作。2019年以来援昌都市藏医院医疗团队共诊疗门、急诊患者16221人次,住院患者17724人次,开展住院手术858例,会诊2294人次,开展远程医疗85例;培训医务人员5081人次;开展新技术167个、新项目91项。增派8名医护人员“组团式”支援江达县人民医院,累计诊疗门、急诊患者23359人次,住院患者1490人次,开展住院手术270例,会诊25人次,巡回医疗诊治患者13276人次,开展远程医疗9例;培训医务人员2603人。基层帮扶显成效,选派6家区级三级医院12人分别赴卡若区、丁青县与第十批医疗队开展帮扶工作。诊疗门、急诊患者184887人次,住院患者32592人次,开展住院手术2170例,会诊5857人次,巡回医疗诊治患者15450人次,开展远程医疗257例;培训医务人员4627人次;开展新适宜技术94个、新项目70项。建设完成了丁青县木塔乡卫生院、巴达乡卫生院。公益行医马不停,在基层进行10场义诊活动,接诊800余人。向社会发放药品共计30000余元,进行健康宣教17次,受益群众7000多人次。到昌都市集中供养中心为100余位老人义诊,赠送价值3000元的藏药。开展医疗健康帮扶公益行活动,筛查先心病患儿500余人,赴津免费开展手术41人;“眼科光明行”活动,筛查11个县区患者2000余人,免费手术512例。在天津为昌都市15名大骨节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协调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天津市妇产科医院等10余家天津的医院捐赠医疗设备。协调天津医科大学药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对接藏药开发,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接受进修任务,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通过远程授课为昌都医生授课。

基层阵地建设,加强再加强。在卡若区建设卡若镇达修村民族团结幸福示范村,多次组织实施乡镇、驻寺庙管委会党建督导工作。在贡觉县实施贡觉县爱玉村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实施易地搬迁安置点(贡桑居委会)妇女儿童之家装修工程;新建哈加乡曲卡防疫检查站。在丁青县洛霍村、木塔村、岩堆村、布塔村、协堆村等5个偏远村居村委会,依托村级活动场所,建成5个便民超市。

微信截图_20220606110137_副本.jpg

在天津学习5至7年的昌都艺术特长班学员成为昌都解放70周年文艺演出的中坚力量

民族团结务实有力

扎实开展民族团结结队认亲,持续深化各民族交流互鉴。开展“津昌文化交流月”等一系列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推动民间交流交往交融,深化津昌两地深情厚谊。

创新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百行百业交流行”活动,累计开展双向交流活动71场次,市级部门开展双向交流活动28场次,市国资委、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委、市民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民族宗教委、市司法局、市生态环境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规划资源局等12个市级部门已先后由局级领导带队赴结对村开展帮扶活动。

创新开展民族团结结对认亲活动。天津市累计与西藏昌都开展民族团结结对认亲233对,其中结对区结对认亲63对,天津援藏干部人才结对认亲145对,市级部门结对认亲25对;累计为亲戚解决各类困难和问题29个。第九批天津援藏干部人才每人都至少对应一户昌都本地民族家庭。持续大力推动“圆梦微心愿·津昌一家亲”活动。联系天津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为受援地群众捐助成人轮椅40个、儿童轮椅2个、助听器15个、拐杖40个、下肢助力器10个。

创新开展津昌文化交流月活动。组织实施文化展览、文旅宣传、文艺演出、文创赛事、干部群众民族团结回访、小学生“夏令营”等活动,坚持向基层农牧民、青少年倾斜聚焦,开展两地群众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交流活动。

微信截图_20220606110151_副本.jpg

丁青热巴舞大型歌舞诗“梦回溯源”首次赴内地上演,在天津引起了强烈反响

智力支援持续发力

天津市坚持文化教育项目与培育受援地人才和发展潜能相结合,干部人才培训与传帮带相结合,全面提高智力支援广度深度,为昌都经济社会发展提借基础动力。

教育支援方面,在着力抓好基础教育提升的基础上,抓好师资力量提升。发挥援藏教师科研教学能力,引进新颖教研模式,分享内地教学经验、传递前沿教育理念,带动受援地老师教研能力水平全面提升。在援藏教师带领下,昌都市实验小学申请市级自主课题8项。援藏教师与本地教师结成师徒对子14对。2020年昌都市教师基本功竞赛中,指导本校教师获得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

昌都市江达县岗托镇是“西藏解放第一村”和“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有十八军渡江旧址和军营旧址等重点红色景区。经过前期充分调研后,在岗托镇十八军军营旧址打造民族团结示范点。同时投资1621万在岗托镇雪巴沟卓卓庄园建成高端民宿,让岗托的红色资源“活”起来,打造317国道红色旅游打卡地,今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达2万多人次。

在疫情多次反复的情况下,对接天津市委党校、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北方人才等各类培训机构,在做好疫情防控相关安排的基础上,精心研究培训方案及实施时间,严控培训质量,积极推进昌都干部人才到天津的培训工作。2019年度,实施各类培训班10个,培训249人次。2020年度,实施各类培训班6个,培训203人次。2021年度,实施各类培训班11个,培265人次。2022年度,拟定实施各类培训16个,培训479人次。

坚持用心用情做好援藏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西藏、了解援藏工作,也让更多的视线关注天津援藏。就像歌中唱到的,“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每一位天津援藏工作者,都将自身化作“天路”,将津藏两地连得更近、连得更紧。

中国小康网昌都6月6日电

文字 照片 视频/天津市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前方指挥部提供

本文责编/ 陈思成

指导单位/天津市委网信办

联合报道 / 天津市合作交流办

天津市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前方指挥部


作者:陈思成
责任编辑:王靖羽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热点文章
《小康》杂志社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hinaxiaok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