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大事|乡村振兴天津故事纪实·援甘篇】敢教日月换新天——贾洼村农旅融合发展侧记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2-06-13 10:11:06

图片1_副本.jpg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庄子·在宥》有一篇黄帝问道广成子的故事。相传,被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曾两次登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天下之道和“治身”之道。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心,无摇汝精,存神定气,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将守形,形乃长生。”广成子一句话道出养生之道,轩辕黄帝听后只觉心明眼亮,豁然开朗。

乡村振兴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之道是什么?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白庙乡贾洼村给出了答案。

借助东西部协作东风,贾洼村与天津市河西区在乡村振兴大道上携手同行。昔日“吃水比吃油困难”的深度贫困村,如今凭着特色农旅融合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示范村、网红打卡村。白庙乡乡村旅游游客服务中心暨康养农产品加工基地、贾洼虎山生态园、贾洼阳光采摘园等乡村旅游生态观光区花海绽放,景色迷人;土法榨油、手工制醋、石磨加工等旅游体验项目聚集流量,人气爆棚;城市特产馆、城市推介平台等电商搭台,产品“联姻”……一条见效快、稳增收的协作产业链持续造血;一段“山依恋着海,海滋润着山”的深情厚谊,在贾洼村的大地上书写改天换地的壮丽篇章。

图片2_副本.jpg

挖掘特色“链”上发力

走进白庙乡游客服务中心暨康养农产品加工基地,作坊内磨盘不停地转动,工人师傅将磨好的胡麻平铺在笼屉上进行加工制作。鲜榨胡麻油口感绵香,纯手工酿造醋别样香醇,石磨面粉麦香浓郁。若想体验古法技艺,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游客可以全程参与榨油、磨面、酿醋带来的乐趣,感受传统工艺魅力。

这里生产的“梨花塬·家的味道”康养农产品是贾洼村自主品牌,目前已上线纯粮食酿醋、石磨面粉、古法压榨胡麻油等特色农产品。借助东西部协作机遇,以线上微信小程序、淘宝、京东店铺与线下实体店结合的方式进行宣传和销售。品牌自建成以来,月销售食醋1500斤,黑小麦等杂粮面粉500斤,胡麻油1000斤,月销售额3万余元。产品主要销往省内兰州、天水、嘉峪关及北京、天津、杭州等地。

2021年天津市河西区投入财政帮扶资金150万元和社会动员帮扶资金225万元,实施了贾洼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和人居环境及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立足特色资源优势,贾洼村按照“政府搭建平台、企业示范带动、农户入股分红”的工作思路,以平凉常青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主体,统筹财政帮扶资金150万元,对原乡敬老院旧址进行提升改造,建成了白庙乡乡村旅游游客服务中心暨康养农产品加工基地。天津麻花等特色小吃、泥人张彩塑等津门特色产品也纷纷在此展示,打造了集“游、购、娱、学”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新业态。

白庙乡党委副书记安正勇说:“依托天津市河西区财政帮扶资金,目前我们建成了白庙乡游客服务中心暨康养农产品加工基地,创建了‘梨花塬·家的味道’自主品牌,打造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宣传巷道和‘数字乡村’信息化管理平台,全方位打造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示范村。”

产品“搭桥”,市场“联姻”。贾洼村仅仅是河西区与崆峒区深化东西部协作的一个缩影。2021年8月23日,一场为了深入推动东西部协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2021年“津诚所至 协作同甘”东西部协作产业节在崆峒完美落幕。历时7天、行驶2300多公里的创新性开展自驾车队文旅慢综艺活动,以及累计61个小时,涉及27个点位的网络直播等活动,全景展示了包括崆峒区在内的河西区结对地区原生态资源、乡土文化、民俗风情、传统饮食文化和手工技艺等特色资源和文化。

为了将当地特色产业与更大市场衔接互通,河西区以带动消费为抓手,因地制宜,架起消费者与贫困户间的“桥梁”,持续提升稳定增收水平。针对崆峒地区各村特色农产品,联合京东在京东平台开设城市特产馆;上线“津诚所至”小程序,建成集乡村建设、产业培训、津甘风貌、甘肃好物等内容于一体的城市推介平台,着力打造“互联网+文旅特产+乡村文化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新模式。

打通“全链条”,结出“致富果”。河西区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助力崆峒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完善产业合作、梯度开发、品牌推广等机制,形成一条见效快、稳增收的协作产业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图片3_副本.jpg

以花为媒农旅融合

今年五一劳动节小长假期间,位于贾洼村的虎山生态园游客络绎不绝。走进园区,布满紫色藤蔓的拱门,盛开的紫藤花高高悬挂在半空,给园区增加了一丝柔和美。园区梯田花海观赏区,放眼望去,连片的紫色花海在阳光下格外耀眼,背后的虎山在喷泉和紫色映衬下,显得更加苍翠。园区里观光车、儿童游乐场、越野卡丁车、红色记忆馆、凉亭等设施一应俱全。

人在花中走,犹如画中游。游完梯田花海,一旁的采摘园可以享受亲手采摘的乐趣。贾洼阳光采摘园是虎山生态园8个功能区其中的一个采摘区,与虎山生态园遥相呼应,连体日光温棚中栽植了乳瓜、人参果、西瓜、水果西红柿等有机果蔬。

“虎山生态园自建设以来,秉承希望人们回归自然、放松压力的理念,以田园景观和自然资源令人瞩目。今年开园以来,已接纳游客20000多人,我们在之前景观的基础上还新增了花卉种植,包括兰香芥、白日草、翠菊等10多个品种,形成了丰富多样、富含品味的乡村旅游体系。”贾洼村虎山生态园经理牛为民说,每逢节假日忙得不可开交,“一到假期,有的游客一大早就带着孩子开车来玩了。大人赏花看景,娃娃嬉戏玩耍,乐在其中。以前我们这里交通不便,基础设施简陋,环境卫生也不好,收入渠道很单一。如今,大伙儿能打工的打工,能入股的入股,赚钱顾家两不误,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

观花赏景过后,来到贾洼二社农家饸饹面店里,吃一碗农家做的面条,感受当地人的质朴和深情。一碗制作繁杂、耗时费力的手工饸饹面,即使在生活普遍富足的今天,仍是当地招待贵客的首选。

蓝天白云,乡路漫漫,繁花锦簇,随处可见“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美景。贾洼村引进企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及精深加工业,吸引村民返乡创业,先后建成贾洼虎山生态园、贾洼阳光采摘园、白庙花海观赏园等乡村旅游生态观光区,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如今,随着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贾洼村老百姓逐渐端上了旅游的“铁饭碗”,过上了好日子。

图片4_副本.jpg

美化村容补齐短板

十年前,贾洼村还是一个深度贫困村,当地流传着“吃水比吃油难”的老话。连绵的大山,破败的窑洞,崎岖的山路,这是贾洼村党支部副书记赵彦海口中对此前村庄的记忆。“原来没有路走,用电吃水都不方便。沿路下山去水源装水,等40分钟才能装满一小桶。”随后跟随赵彦海来到一户新居。200多平方米的大院青砖红门,屋里别致的电视墙写着“花开富贵”。宽敞、干净的厨房中飘来阵阵面香,一锅冒着热气的饸饹面面汤清澈,正如贾洼村人质朴、纯净。

立足于生态宜居,2021年天津市河西区投入社会动员帮扶资金225万元,对贾洼村实施人居环境提升亮化建设项目。在主干道沿线两侧,清理杂草、枯树,补植补造绿化带1500平方米;对贾洼村一社1000米、二社800米巷道铺设道沿、改造农户门前花园,打造小节点5处,种植绿化苗木花卉;对贾洼村四社居民点排水口进行加固,营造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绿色宜人的乡村环境。以贾洼美丽乡村文化墙为切入点,实施乡村治理数字化管理建设项目,积极打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宣传巷道和“数字乡村”建设,布设云储存监控平台1个,安装监控点摄像头41个。

走进贾洼村文化广场,红蓝交替的篮球场宽敞干净,各类运动设施齐全,四周的乡村文化墙提醒着村民和睦相处,和谐共济。利用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贾洼村对文化广场破损的篮球场、羽毛球场进行悬浮式地板改造,对贾洼村小学灰土跑道进行改造升级,并购置图书、办公桌椅、幼儿园户外游乐设施等,帮助规划建成以养老服务、中医疗养、休闲娱乐、儿童益智为主题的贾洼村老年康养活动中心项目,极大改善了文化、体育、教育方面的弱项短板,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图片5_副本.jpg

人才回流振兴合力

青山作证,绿水为凭。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人才振兴是关键因素。津甘两地虽然远隔千山万水,却因一批一批干部的互相交流学习,变得山水相依。天津援甘干部们带着天津人民的嘱托,科学谋划,为贾洼村乃至崆峒区的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尽心尽力。

天津河西区市场监管局的干部黄清乔就是帮扶队伍中的一员。“我跑遍了崆峒区17个乡镇、25个东西部协作部门,我清楚地知道,我的工作就好比一座连接政府和贫困群众的‘连心桥’,一座通往脱贫攻坚成功彼岸的‘胜利桥’,一座通往小康道路的‘幸福桥’。”黄清乔充满激情地说。瞄准旅游消费,黄清乔积极衔接河西、崆峒两地文旅企业和相关部门,建立购销平台,开展产销对接,趟出了一条独具崆峒特色的文旅消费产业发展新路径。

白庙乡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通过技能培训、项目带动、劳务输出等方式,先后举办养殖技术、林果种植、家政服务、手工制作等培训班4次,向天津市输转劳动力200余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保障,切实盘活了农村发展资源。”

悠悠海河川流不息,巍巍崆峒凝墨如黛,见证着天津河西区和崆峒的心手相牵,真情相连。两地人民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中国小康网崆峒6月17日电

撰文 / 杜敏

指导单位 / 天津市委网信办

联合报道 / 天津市合作交流办

天津市对口援甘工作前方指挥部

支持报道 / 天津市援甘崆峒区工作组


作者:杜敏
责任编辑:王靖羽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热点文章
《小康》杂志社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hinaxiaok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