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大事|乡村振兴天津故事纪实·援甘篇】羚城兴业上云端——卡四河村跑出绿色加速度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2-07-10 09:47:11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又名羚城,在其下辖那吾镇上有一个卡四河行政村,海拔3000多米。天气晴好的清晨,云雾笼罩着村庄、田野、树林和山岗,衬上草原的翠绿、油菜花和黄刺玫的鹅黄、天空的湛蓝,交织成一幅美妙的风景画,仿佛置身仙境,漫步云端。卡四河村也因此有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云朵上的村庄。现在,“云朵上的村庄”成了游客们追寻的诗和远方,而卡四河村,则在生态产业上做足文章,跑出了乡村振兴的绿色加速度。

卡四河村全景俯瞰图.jpg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环境:宜居

一大早,藏族老哥卓么本哼着节奏轻快的歌曲,挤奶,喂狗,打扫着自家宽敞整洁的藏式庭院,笑容始终挂在脸上。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人们常说“生活好与否,全在脸上。”在这里,村容村貌的变化极大,但也不及村民们脸上的笑容来得真切。笑容的背后,恰是近几年天津援甘的全力帮扶带来的山乡巨变。

“推动示范村建设,就是要合力推进村集体经济、人居环境等重点工作,我们盯紧奋斗目标,丝毫都不松懈。”天津援甘干部、合作市委常委、副市长贾长龙说。

为深入贯彻天津市农村工作会议暨东西部协作和支援合作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津甘两省市“百村振兴计划”,今年3月,天津滨海新区援甘合作市工作组赴卡四河、麻木索那等两个乡村振兴示范村进行调研,统筹推进东西部协作和支援合作重点任务开展。

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是滨海新区与合作市两地加强东西协作和支援合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项重要举措。按照《天津市助力结对地区实施“百村振兴计划”工作方案》部署,滨海新区援甘合作市工作组立足合作市农牧村绿色生态资源禀赋,确立了通过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示范村,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示范村创建思路。卡四河村,就是其中一个标杆。

IMG_20220627_111013-01.jpg

站在卡四河村村口放眼望去,干净笔直的沥青路从村口铺入村内。

树影斑驳,屋舍俨然。从卡四河村口放眼望去,干净笔直的沥青路从村口铺入村内,直通每家每户。“路变宽了,水变清了,房子变大了,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我们现在感觉很舒服、很幸福。”卓么本一家的藏式庭院,窗明几净,房前屋后花草芬芳。据说,卓么本正在对其藏式大屋进行改造,未来准备发展成民宿。

村民生活品质的蒸蒸日上,与村容村貌的改善关系密切。卡四河村把村内村外、户内户外环境卫生整治贯穿于各项工作,全面整顿公共区域乱堆乱放、乱搭乱建及“柴堆、草堆、土堆、粪堆、石堆、沙堆”,对影响村容村貌的破损房、废弃住宅及残垣断壁等集中整治,畜禽全部落实集中圈养。

贾长龙告诉中国小康网,近年来,合作市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打造“五无甘南”、创建“十有家园”和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文化旅游“一十百千万”工程等紧密结合,扎实推进环境综合整治,统筹推进厕所、垃圾、风貌“三大革命”和农牧村人居环境改善“六大行动”和村内户内治乱建、治乱排、治乱弃“三治”整治行动,全面提升农牧村环境整治成效。

环境治理4—村庄环境.jpg

村庄周围环境

环境改善的同时,贾长龙和天津援甘合作工作组为卡四河村量身打造了生态绿色产业,提升村集体支柱产业增收能力,为农牧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部分农牧村山高路远,产业基础差,农牧民致富缺少带头人,想要提升集体经济水平,不仅需要短期的资金、人才支援,更需要长期的具有可持续性的项目支撑。”天津援甘干部、合作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关珂说。

产业:立根

示范村创建前,卡四河村的集体收入仅有4万元,由于集体经济的薄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各项事业的发展。示范村创建后,滨海新区共投入500万元,用于卡四河村(门娄、开斗)乡村振兴示范村提升工程,建设国道服务驿站、卡布嘉梁旅游点等文旅设施,资产归村集体所有,通过与第三方签订承包合同,仅2021年一年就兑现承包收益27万元;2022年,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将继续投入180万元,用于卡四河松果林民俗生态旅游点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增加村集体收入8万元,卡四河村集体年收入将达到41万余元。

产业发展1—已建成村集体产业.jpg

建在213国道边上的卡四河驿站成了过往车辆的乐园

卡四河村离合作市区12公里,紧邻213国道,大量自驾游客和大货车从村前经过。以往,过路司机停车休息、加水、吃饭等都非常不方便,只能在群众自发搭建的临时加水点进行。依托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援合作工作组深入分析了从合作高速南出口到夏河县阿木去乎村长达70多公里沿路没有规模服务中心的现状,在开斗自然村流转土地建设了两万平方米的卡四河驿站。“2021年,合作市总共投资了677.66万元,其中一部分资金来自于天津援建。”那吾镇卡四河村包片干部申蕾告诉中国小康网。

除了占地30亩的停车场可供大车加水休息外,一栋两层900平方米及附属设施齐全的驿站已招募第三方运营,驿站一楼为清真手抓城,经营各类面食、炒菜等,价格亲民,驿站大厅设有小超市;二楼为住宿区,设有10间客房;驿站外围设停车场1处,配备洗车机、加水机等附属设施。卡四河驿站的建立为过往大车和游客提供了集停车、住宿、餐饮、购物、补给全方面的良好出行服务,村集体每年增收23万元。

IMG_20220627_105113.jpg

驿站外围设停车场1处,配备洗车机、加水机等附属设施

正在给自家大货车加水的降央卓玛说:“有了这个驿站,真是太方便了,开车累了可以停下来休息一下,甚至住一宿。”游客周蕊也说,自己特别喜欢和朋友在高海拔地区自驾游玩,但是以前路上如厕难很是困扰人,“现在好啦,有了这个驿站,就相当于高速路上的服务区,一应俱全,太方便了!”体会到驿站的好处的,还有当地的村民。卓么本说:“驿站建成之后,给我们开斗村每户每年分红1万元,花园里面孩子们都能安心的玩,非常好!”

微信图片_20220706132807.jpg

即使是阴雨天,卡布嘉梁观景台依然有一种壮阔之美。

如果说,卡四河驿站是过往司机休息的中转站,那么卡布嘉梁观景台就是过往游客的休闲胜地。卡布嘉梁距离大美羚城合作市区12公里。这里是牧民冬窝子和夏季牧场转场的中转站,牧民们会在这里扎帐篷休息,唱歌跳舞、祈福煨桑。卡布嘉梁是夏河与合作的交界地,为充分展现青藏之窗、雪域羚城的独特风光和魅力,上级政府多方筹措资金在此处修建观景台,后通过土地流转模式依托观景台打造了特色旅游点卡布嘉梁林卡,整体项目归卡四河村集体所有,现已由第三方独立经营。关珂介绍说:“林卡共有大小8间木屋,将北欧简约风格和藏式风格完美融合,菜品以藏餐和川菜为主,村集体每年可以增收4万元。”

IMG_20220627_120455.jpg

半隐在林间的松果林野奢露营园

有了驿站,有了观景台,自然少不了发展旅游业的核心元素——民宿。出合作市区向南沿213国道驱车十几分钟到达拉代村,一片世外桃源——松果林野奢露营园出现在眼前。云雾缭绕下,一幢幢带着露台的藏式小木屋错落有致的半隐半露在林间,融入在蓝天里,朵朵白云仿若触手可及。站在露台上深吸一口气,正所谓沁人心脾。这里原来的业主经营范围有限,承包的30亩地基本闲置。2022年合作市通过提升改造项目在松果林闲置场地,新建帐篷、戏水池、篝火狂欢、露天烧烤营地等,旨在扶持地方产业,同时增加了村集体收益,成功将私营产业转型为卡四河村集体项目,村集体每年可增收8万元。

除了大力发展生态文旅产业外,卡四河行政村的门娄自然村依托自建“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供应牛奶,经过打造“加工-包装-销售”一体化产业链,牧民放牧再不需要全家齐上阵,而且还拥有了自己的酸奶品牌。

过去,在产奶旺季,旦知昂杰每天凌晨4点多起床,骑摩托车将前一晚的鲜奶送往鲜奶收购站,妻子则在家挤奶。路上要花半个多小时,到了鲜奶收购点还得排队等待,结束后立刻赶回家。9点半左右,上午的鲜奶差不多也挤好了,旦知昂杰又得去收购站,妻子则去放牧。“刚挤好的鲜奶,越快送到收购点越好,超过两三个小时就酸了。”旦知昂杰说,酸了的鲜奶卖不出去,只能带回家做曲拉(当地一种奶酪产品)。鲜奶出售,每斤3元至3.5元,但如果制作曲拉,50斤鲜奶才能做出2斤曲拉,每斤出售价才10元左右。这时,“时间就是金钱”的表面含义得到了佐证。

如何能保证及时将鲜奶卖出去?在门娄自然村,很多人曾经和旦知昂杰一样烦恼。门娄自然村建立了合作地区首家农民自产自销的“酸奶加工厂”后,村里每户出一个劳动力,有人制作酸奶,有人运输,有人出售,年底共同分红,旦知昂杰和另外两人经过严格的培训学习,成为酸奶机操作工。如今,鲜奶不需要送往收购站,在家门口的酸奶加工车间制作成酸奶,送往合作市区的酸奶出售门店。

“当初摸索尝试了一个多月,口味才稳定下来,我们的酸奶很受欢迎。”旦知昂杰说,“1斤鲜奶能制作三罐酸奶,每罐3元至3.5元之间,比单纯出售鲜奶要划算很多。到年底还有分红拿,日子好着嘞。”

目前该厂总投资68万元,占地面积60平方米,酸奶年产量达2万公斤,入社会员14户,户均年分红5000元以上。

“示范村创建以来,卡四河村立足乡村振兴五大振兴,全面开创五态并举的新局面。天津援甘团队和当地干部一起,将卡四河村建设成凝聚力强、团结一心、生态宜居、产业蓬勃的新时代美丽乡村。”贾长龙说。

中国小康网合作7月10日电

撰文 摄影 摄像/吉宝刚

指导单位/天津市委网信办

联合报道/天津市合作交流办

天津市对口援甘前方指挥部

支持报道/天津援甘前指合作市工作组


作者:吉宝刚
责任编辑:康小君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热点文章
《小康》杂志社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hinaxiaok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