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大事|乡村振兴天津故事纪实·调研篇】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来自天津市农业农村委的调研报告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2-08-03 09:28:53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天津市坚持以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引,用3年对1041个困难村开展新一轮结对帮扶工作。截至2020年底,困难村全面达到“三美四全五均等”的帮扶目标,为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天津作为、天津力量。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坚持“六个工作维度”——工作思路是“三美四乡”:建设美丽田园、美丽村庄、美丽庭院,打造兴业之乡、宜居之乡、文明之乡、幸福之乡;工作定位是“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保供固安全”着眼于统筹发展与安全,“振兴畅循环”着眼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工作抓手是“抓两头、促中间”:创建1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扶持800个经济薄弱村、带动其他村庄加快发展;工作架构是“三位一体”“三驾马车”:市区两级党委农办、农业农村委、乡村振兴局“办委局”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支撑是“四个体系”:建立健全责任体系、政策体系、监督体系、考核体系,着力构建责任明确、科学高效、运转顺畅、落实有力的工作机制;工作保障是“两法两规多政策”:《天津市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的实施办法》、《天津市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和《天津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天津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以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系列政策文件。

农产品产能持续增强.jpg

天津市滨海新区小王庄镇陈寨庄村小麦丰收

农业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始终坚持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切实承担起粮食主销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和义务,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产能和自给率不断提升。

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能建设持续增强,全面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基本保障型蔬菜生产功能区划定。粮食年产量自2016年突破200万吨后,实现“十八连丰”,产量达到249.9万吨,综合自给率达到了65.4%。同时,通过实施设施农业提升、标准化设施改造、建设放心菜基地以及开展蔬菜集约化育苗等一系列惠农政策,蔬菜产业规模化、信息化、设施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已建成设施农业面积39.53万亩,“一环两翼三区”的设施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蔬菜、肉类、禽蛋、牛奶等“菜篮子”自给率在北方大城市中保持前列。 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积极推动农产品品牌化建设,累计认定了187个“津农精品”农业品牌,其中沙窝萝卜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2017年中国百强区域公用品牌”,宝坻黄板泥鳅、沙窝萝卜被农业农村部等7部委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小站稻、沙窝萝卜、茶淀玫瑰香葡萄、宝坻黄板泥鳅4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品牌体系初步形成。

耕地保护和高效利用成效明显

坚守耕地保护红线,以全市42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为重点,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72.4万亩。大力实施水质改善等一系列措施,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高粮食复种指数。率先推行田长制,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构建起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体系。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硬措施,“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取得显著成效,坚决遏制了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现象。

种业科技创新取得长足进步

大力开展“资源保护、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建设、市场净化”五项行动,着力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建设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着力培育壮大种业龙头企业,着力提高种业创新能力、企业竞争力、供种保障能力和依法治理能力。“津强”系列强筋春小麦可替代进口品种,“津字号”黄瓜品种推广面积占全国华北型品种七成以上,“白峰”等品种打破花椰菜杂交种全部依赖进口局面,奥群牧业拥有国家级肉羊生产性能测定中心、鲤鲫鱼新品种占全国新选育品种近五分之一。截止目前,建设提升16个国家农作物区域试验站,建成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鲤鲫鱼遗传育种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种业科研、生产基地设施,海南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投入使用。培育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109个,登记非主要农作物品种1014个,授权植物新品种133个,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569个。科润、德瑞特、天隆、奥群等一批龙头育种企业叫响全国。

机械化农机具使用范围扩大.jpg

机械化农机具使用范围扩大

农机推广应用加快推进

重点引进、示范、推广高效植保、秸秆综合利用等绿色、高效机械化新技术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全市农机装备总量保持在33.58万台,农机总动力达到372.48万千瓦。组织实施了“新型日光温室及机械化综合配套技术”等70余项科技试验、示范、推广项目,引进新技术90余项,引进示范推广新设备1000余台(套),制定实施新技术规范55余项,建立试验示范基地150余个,建立科技示范户820余户,示范推广总面积70万余亩。截至2021年底,累计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0.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9.1亿元,市级财政资金1.8亿元,累计补贴购置各类农机12.6万台,超过5万户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受益。

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始终坚持实施绿色兴农,从强化农业清洁生产入手,落实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工作任务,农业农村资源环境显著改善。

持续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强化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科学预警,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着力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治理,制定《天津市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暂行管理办法》,逐步建立完善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体系。稳步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全力推动秸秆粉碎还田、离田外运、商品化加工等措施,通过机械化还田、离田作业补贴等方式,基本形成了以秸秆还田肥料化利用为主,饲料化、燃料化稳步推进,基料化、原料化为辅的综合利用格局。高效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修订完善《天津市农膜回收利用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建立完善工作制度和废旧地膜回收网络体系,农膜回收率达到82%,超额完成国家下达80%的指标任务。同时,持续推进受污染耕地实现安全利用。依据2019年土壤详查结果,会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研究制定天津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方案,通过优化施肥、低积累品种替代、土壤调理、生物修复等措施,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以上,全面完成安全利用任务。

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效果明显

坚持以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为核心,重点推广固体粪便堆肥、牛粪垫料回用、污水肥料化利用和污水深度处理等技术模式,全力打造种养一体、循环利用的绿色示范场。先后完成2921家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治理工程、24家散养密集区粪污处理中心、20家商品有机肥(农家肥)处理中心、10个绿色循环畜产品基地、130家种养结合循环示范场,并对4022家规模以下养殖场户粪污治理和综合利用开展探索。截至目前,我市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实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提前一年完成国家资源化利用任务。

渤海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

深入推进水生态和渔业资源保护,科学布局放流区域和放流品种,年均在渤海湾近岸海域和内陆重要渔业水域投放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等20余类苗种13.57亿单位。推广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技术模式,实现健康养殖模式池塘4万余亩,减少养殖尾水排放污染,解决“大引大排”问题。同时,制定出台《滨海新区海水工厂化养殖尾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规范》,规范海水工厂化养殖尾水处理设施运行,全市25家工厂化海水养殖企业全部实现养殖用水循环利用。加强渔港渔船污染治理,完成全市5座渔港勘测及名录发布。针对渔港环境治理基础设施薄弱,全面开展环境设施提升改造,完成所有渔港环保型公厕、油污收储、垃圾收集等8类设施改造;完成所有渔船油污、生活垃圾收运装置配备;建立渔港渔船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制度,实现各类污染物全过程“闭环”管理。

加大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

大力实施质量兴农战略,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食用农产品年均抽检总体合格率达到98%以上,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关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标准化工作的落实举措》,出版《天津市农业地方标准精选汇编》,累计制定农业地方标准303项,3家基地获批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试点。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制定出台《天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与国家追溯平台对接实施方案》,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化监督体系逐步完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监管手机APP系统逐步推广,实现分级分类精准监管。

津农精品展示中心1.jpg

津农精品展示中心

产业融合发展程度显著加深

始终坚持实施协调惠农,大力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扶持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不断实施产业融合载体建设,乡村产业融合持续发展。

逐步构建以产业集群为骨干、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引擎、农业产业强镇为基础、一村一品特色示范村为亮点、市区镇村梯次布局、点线面带协同推进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动我市乡村产业向着形态更高级、布局更优化、结构更合理不断迈进。截至目前,天津市累计争取国家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中央财政补助资金8亿元,已到位5.79亿元:创建宁河、宝坻、滨海新区和武清区4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奶业、生猪2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创建出头岭镇、辛口镇、双街镇、梅厂镇、小站镇、岳龙镇、台头镇和下营镇8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培育了辛口镇小沙窝村等43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发展产业龙头企业和联合体

持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规模,支持企业强强联合、同业整合,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销售、服务有机结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完整产业链、较强竞争力和较高知名度的行业领军企业。目前,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7家,其中国家级22家,有6家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其中1家企业超过50亿元;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74.56亿元,出口创汇18932.27万美元,获得净利润18.15亿元,上缴税金14.46亿元,带动农户21.35万户,10家专业批发市场市级龙头企业交易额达到462.81亿元。共开展四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工作,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5个,15个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56个(社员户数4188户),家庭农场86个,种养大户98户,成员农户户均收入8.31万元,辐射带动农户数达到9395户,覆盖蔬菜、甘薯、小站稻、生猪养殖、水产品养殖、奶牛养殖、良种肉羊育种等行业领域。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

坚持以《天津市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工作方案》为统领,着力推进家庭农场培育百千万工程,按照到2022年“创建300家有规模、有品牌、有管理、有带动、有效益的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培育1000家生产稳定、经营规范的农户家庭农场,全市家庭农场总数量超过10000家”的目标,推动各类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累计创建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36个,培育农户家庭农场814个,名录系统家庭农场数量达到1.2万家。印发引导各类人才创办家庭农场的工作方案,组织召开天津市家庭农场主大会,多方位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引领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制定《关于落实中央农办等11部委关于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认定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59家、市级农民合作社513家、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44家。2021年底,我市合作社总量突破11000家,工商登记注册成员约21万户。

农业“接二连三”成效明显。农产品加工业稳步推进。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以推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为落脚点,以城市服务型农副食品加工为主要内容,补短板、强弱项,重点围绕粮油、奶制品、肉类、水产品、果蔬、调味品等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65个,从业人员10万人,资产总额1412亿元,营业收入1540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23:1;农副食品加工业企业131个,营业收入572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1.2:1,农产品加工业总体呈现出转型升级态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休闲农业从业人员接近30万人,年均接待游客数量1861万人次,综合收入61.8亿元,打造了蓟州、宝坻2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培育了26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处中国美丽田园,推出了“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拾趣”四季休闲精品线路,重点发展“山水田园型、民宿体验型、康养度假型、都市科普型、渔乐休闲型、民俗节庆型”等休闲旅游类型,不断丰富品牌内涵、提升品牌价值,补足休闲农业品牌建设的短板,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档升级。

网络直播天津市优质特色农品.jpg

网络直播天津市优质特色农品

数字农业发展稳步推进

坚持以数据交换和大数据分析治理为切入点,通过构建大数据分析模型、大数据决策平台等核心功能,持续推动农业大数据建设。同时,借助数据采集和数据交换共享等实现农业农村管理工作的业务延伸。截止目前,平台注册用户35000多名。平台积累结构化数据4000多万条,累计产生18万多条分析结果,采集视频、图片等非结构化数据合计10T,实现了涉农数据的“聚”、“通”、“管”、“用”,推动农业农村产业化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开放和利用,形成覆盖全面、业务协同、上下互通、众筹共享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格局。

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

始终把选优配强困难村“两委”班子特别是村党组织带头人作为帮扶重点工作,推动1041个困难村实现百分之百换届、百分之百实现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强化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和轴心作用,把党的全面领导“一根钢钎”插到最基层。累计开展党员集中学习5.9万次、党日活动4.1万次,新发展党员3004人,党员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升。实行“一站式”代办服务,累计接待办事群众96.1万人次,办理服务事项48.4万件,班子战斗力显著增强。市总工会结对帮扶蓟州区马伸桥镇花园村、大峪村,实行“党建+帮扶”一体化帮扶攻坚的工作模式,促进村党组织组织力显著提升。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广大村“两委”干部带头冲锋在前做表率,与2000余名驻村干部一道带领1.6万余名党员志愿者冲锋一线,坚守1200余个防控“卡口”连续奋战,发挥了基层党组织“钢铁堡垒”作用和“一肩挑”“钢筋主骨”作用。通过帮扶,1041个困难村党组织全部达到“五好党支部”创建标准,蓟州区上仓镇程家庄村等4个党支部荣获历年天津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三个关键”抓实农民增收

紧紧抓住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三个关键”,大力实施就业帮扶,落实就业帮扶“8条措施”,累计组织职业技能培训2217期,帮助转移就业9.4万人,实现困难村有就业意愿的劳动力就业服务全覆盖。大力实施技术帮扶,充分发挥技术帮扶组作用,广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累计培训困难村技术骨干人才3077人,组织高素质农民培训6321人,实现每个困难村3-5名高素质农民参加培训。帮助引进农业新品种915个、实用新技术506项,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5.9万亩,经营性收入大幅增加。市教育招生考试院帮扶静海区台头镇北二堡村,突出“生态建村,旅游富民”,打造“旅游示范村”,带动农民增收。村民张新晶说:“自从村里的休闲广场和夜市建好之后,我除了上班,还在夜市里经营烧烤。每天的营业额在3000元至5000元之间,最好的时候一天能够挣2000多块。”2020年困难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万元,较帮扶前增长了34%,增幅超过了全市农民平均水平。

“六化六有”改变村容村貌

扎实开展“厕所革命”,大力实施垃圾处理设施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开展农村清洁整治战役,彻底解决脏乱差问题。新建改造户厕22.4万座、公厕1469座,1041个困难村全部达到“美丽村庄”创建标准。市政府研究室帮扶津南区北闸口镇前进村,全力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和综合提升改造工作,扮靓了不起眼的小村庄,打造成为极富农村乡土田园特色的景观村,该村先后荣获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镇等国家级荣誉称号。村民叶子姐说:“自从三年前村里提升改造,环境美了,名气大了,我干起了农家院,游客越来越多,一年能增加3万块钱左右的收入。再加上土地流转给村集体的分红,手里‘活钱儿’多了、腰包鼓了,感觉日子过得特别有劲头儿。”通过帮扶,三年来宁河区廉庄镇木头窝村等5个村荣获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津南区北闸口镇前进村荣获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北辰区双口镇郝堡村、蓟州区穿芳峪镇东水厂村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宝坻区尔王庄镇潘套村等9个村荣获2020年天津市卫生村。

培育“乡风文明”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构建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村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地位,完善民主议事监督评议制度2.8万项,着力推进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扎实推进“文明村”建设,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着眼实现乡风民风、人居环境、文化生活“三个美起来”,困难村全部达到“文明村”创建标准。深入开展“平安村庄”创建,健全完善农村公共安全体系,调处化解群众矛盾纠纷1.7万件,处理信访积案686件,困难村全部达到“平安村庄”创建标准。市委宣传部驻武清区梅厂镇东陈庄村工作组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建设,广泛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活动,帮扶村群众践行文明新风、参与志愿服务的自觉性主动性越来越高。通过帮扶,宁河区苗庄镇前于飞村荣获2017年全国文明村镇,蓟州区渔阳镇小龙扒村荣获2020年第八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武清区王庆坨镇复兴庄村等3个村荣获天津市乡村治理示范村,蓟州区出头岭镇官场村等3个村荣获2020年天津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宁河区丰台镇东淮沽村等34个村荣获市级文明村。

筑牢“底部防线”保障困难群体生活

全面实施“筑基”工程,“8+1”的社会救助机制全面落实,对困难村2.21万名低收入困难群体全部建档立卡,实现“应保尽保”。落实19项教育资助政策,实现困难群体在校学生“应助尽助”,为困难村建设幼儿园76所。对困难群体全部实行了家庭医生免费签约服务,全额资助参加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应救尽救”。实施住房安全工程,对5720户低收入困难群体进行了危房改造,实现“应改尽改”。静海区独流镇北刘村76岁的刘桐明大爷是“五保户”,居住房屋破旧,天津师范大学驻村工作组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帮老人翻盖新房,看着宽敞明亮房子里铺着古朴的瓷砖,装着漂亮的天花板,摆放着刚刚购置的新家具。老人难掩喜悦地说:“我在老房子里住了50年,现在终于住上新房子了,每月还有1600元的特困供养人员保障金,日子真是越过越幸福。”在此基础上,建立“发点球”式的社会救助基金,累计救助3301人次、发放救助资金1030万元,确保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

中国小康网天津8月3日电

撰文/天津市农业农村委

本文责编/陈思成

摄影 / 陈思成

指导单位/天津市委网信办


作者:陈思成
责任编辑:王靖羽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小康》杂志社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23
www.chinaxiaok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