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村里话振兴】天津援藏昌都采访日记(三)石榴籽般紧相拥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3-07-22 21:40:36

7月21日 晴 贡觉 海拔3500米

image.png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中华民族一家亲,就像石榴籽般紧紧相拥。在这个大家庭里面的每一个成员,把幸福与喜悦洋溢在了笑靥上、歌声中、舞蹈里。

在贡觉县,有一个幸福的九口人之家。

他们住在莫洛镇爱玉村的一栋二层小楼里,客厅雕梁画栋,很有艺术气息。院子很宽敞,有一个很大的牛棚,横卧着几头健硕的牛。一家人对远道而来的客人格外亲切,一边献上酥油茶,一边操持着为客人制作民族小吃炸麻花。

在一张祖孙三代的9口全家福照片前,主人曲扎通过村干部的翻译向客人说:“这几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政府的引导和天津市的帮扶下,实现了房屋的翻新改造和人畜分离,过上了舒服的日子。以前房子破旧,人和牛住在一起,牛住一楼,人住二楼,不卫生更不健康。”

爱玉村村长扎平介绍:“曲扎一家的变化并不是个例。爱玉村一共有农户20户,159人。自2021年起,在天津市的大力援助下,实现农房提升改造户15户,村主干道安装路灯40盏,生活垃圾开始集中转运,建设垃圾集中收集点1个,垃圾收集箱2个,转运车1辆。”环境优美、健康乐居,爱玉村旧貌换新颜。

image.png

曲扎的家人在为客人制作民族小吃炸麻花

在贡觉县,有一个村子叫曲卡。

贡觉县东南方延绵不绝的山谷之间,两条公路在谷中汇合,交汇处,一个小村坐落于此,这就是曲卡村。沿路修建的藏式房屋都是两层建筑,楼上是住宅,临街的一层则是底商,茶舍、餐馆、修车店……一个个店铺组成了一条功能齐备的商业街,是沿途旅人歇脚的地方。

在曲卡村的村头,拉妥乡党委书记南木加次仁向我们介绍到:3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房屋挂在山坡上”的村庄——因为地处山谷、地势倾斜,村中房屋都建在坡地上,从对面的山顶上回看,村子就像挂在山坡上一样。之后,天津市宁河区投资1600余万元,启动了曲卡新村建设项目,将原先由石块和土坯搭建的民房拆除,进行统一规划,建成全新的房屋。因为地处两条交通要道的交汇处,交通便捷有利于发展商业,从设计规划之初就考虑到未来扩展村庄功能,将民居都建成二层小楼,从而多出了1000多平方米的商铺。2020年初,曲卡新村建设项目竣工并通过验收,全部村民都住进了新家。

走进曲卡村,混凝土铺就的道路平坦整洁,再也不是往日的土路坑洼不平;过去暴土扬尘的空地,现在变成红色路砖铺设的村民广场,一侧还竖立着“天津援建曲卡新村”的纪念碑;一栋栋藏族风情的二层小楼,红白相间格外漂亮,再也找不到往昔原石土坯旧屋的影子……美丽的村容,在蓝天白云的陪衬下,不论远观还是近看,一步一景,随手拍照都能当作电脑的桌面屏保。

天津援藏干部、贡觉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董卫军表示:“曲卡新村改造后,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曲卡村,村内墙体干净整洁,再也看不到杂物乱堆乱放、垃圾乱堆乱扔、污水乱泼乱倒;新建了兼村委会功能的党群活动中心和宽敞整洁的文化广场;为了村民晚间出行便捷,还新安装了太阳能路灯;针对农村饮用水安全,实施巩固提升工程,饮用水源充足、供水正常、水质达标;全村电力纳入国家电网,供电正常,能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要。”

image.png

快乐的藏族同胞在阿旺草原上跳起了锅庄舞 

在贡觉县,有一片草原叫阿旺。

这里是四面环山的一处翠绿平台,贡觉县史上规模最大的阿旺绵羊文化商贸旅游节就是在此举办的。快乐不但会传染,还可以延续。虽然活动已经结束,可人们的热情仍然高涨,意犹未尽地在这里“耍坝子”。

“耍坝子”是康区爱说的一个词。其实在西藏大部分地区基本叫“过林卡”,昌都地区口语大意是“吃与劳动”。每年农历七、八月,藏区许多县不论是城区,还是牧区,都有一个群众性的“耍坝子节”,节日时间不统一,由各地择吉日而定,节期3—5天,甚至有半个月左右的。

“这是我自2019年之后第二次走进贡觉县,走进阿旺镇阿旺草原参加拍摄‘耍坝子节’活动。今天,又赶上当地的规模比较大的‘耍坝子节’活动,我们忘记了海拔4000米的高原反应,也忘记长途跋涉的疲惫,兴奋地投入到紧张的拍摄。牧民们载歌载舞、欢声笑语、幸福的笑脸都被我摄入镜头。”收获满满的天津文旅摄影协会会长段铁军兴奋地说。

阿旺乡乡长索次说:“阿旺绵羊文化商贸旅游节让这片草原火起来了,每天都有数千人在这里‘耍坝子’,而且要耍够七天。”索次话音未落,现场便又响起了音乐,抬头望去,藏族俊男靓女们围拢一圈,踩着音乐的节奏、喜气洋洋地跳起了锅庄舞。远处山坡上铺就的巨幅五星红旗,在阳光照射下分外鲜艳。

image.png

江达县同普乡夏荣村一瞥 

有一种信念,叫一种情怀两地情。

晚上8点多,采访团一行赶到了江达县。我们连线了身在天津的第一批天津援藏领队霍静、天津第五批援藏干部时任江达县委书记张作明,分别与不曾谋面的第十批天津援藏干部现任江达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李星辉通过电话交流。

霍静:虽然离开昌都近30年了,但我还是经常地回到我的第二故乡。江达县海拔较高,离城市较远,工作条件相对艰苦。去年我重回江达,那里有很大的变化。你们援藏干部在交往、交流、交融的工作中,要付出的努力要比其他县更艰巨,希望你们继承天津援藏干部的传统,为天津争光。

李星辉:您是我们的第一批援藏干部的领队,向您致敬。我们一直在传承和延续天津援藏队员“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精神。在巩固民族团结上发力,努力抓生产,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现在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依托317国道展开文旅产业,帮助当地的老百姓增收致富。不给咱们天津人民丢脸,为江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我们的天津力量。

张作明:无论我是第五批,还是你是第十批,时期不同,但每个时期各有发展的特点。15年前,村里没电没有自来水,藏族百姓生活条件是很艰苦的。现在,大不相同了,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藏族同胞与我们援藏干部的感情长久以来是十分深厚的。

李星辉:您说的很对,我们的体会是:有两个不变,一个是藏族同胞对天津人民的深情厚谊不变;二是天津援藏干部不辱使命的奋斗精神不变。变化的是,新时期的重点工作在不断向前发展。再有,藏族百姓的生活质量有了大幅度地提高。欢迎您重返您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三位援藏干部的对话感人至深。他们跨越30年的援藏经历不同,但道出了共同的信念——要和藏族同胞紧密团结在一起,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小康网江达7月22日电

撰文 摄影 摄像 / 戎靖元

联合报道 / 天津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

天津市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前方指挥部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委宣传部

支持单位 / 贡觉县人民政府

江达县人民政府

 


作者:戎靖元
责任编辑:康小君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小康》杂志社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23
www.chinaxiaok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