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刚毕业的小姑娘,来驻村能干点啥?” ——从象牙塔走上乡村振兴路的名校选调生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3-09-26 12:09:27

中国小康网天津9月26日电(吉宝刚) “两个刚毕业的小姑娘,来驻村能干点啥?”当杨美娟和张静文初到大口屯镇茶棚村时,听得最多、想得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

杨美娟,中共党员,28岁,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硕士;张静文,中共党员,26岁,复旦大学法律硕士。2021年8月,走出象牙塔的她们,作为选调生,走上了乡村振兴之路,成了天津市城市管理委员会驻宝坻区大口屯镇茶棚村工作队队员,分别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和副书记,同时也是牛家牌镇后普贤坨村驻村工作队队员。两位正值青春芳华的名校高材生,在为期两年的驻村生涯里,一直在奉献与磨炼中寻找着这个问题的答案。

image.png

杨美娟(前排左一)和张静文(后排左一)与村民合影

笨法子绘出驻村地图

翻开杨美娟的工作日志,上面密密麻麻的记着胡同里巷、菜地坑塘以及每户家庭的位置,困难群众、共产党员、退役军人等分门别类做了标注,这是她一笔一笔绘出的“驻村地图”。“当时面对着完全陌生的村庄,为了让自己尽快熟悉村内道路与村民情况,只好拿出上学时的那些‘笨’方法。”杨美娟笑着说,“虽然信息化办公更方便快捷,但有些时候,却不如一支笔一个本子来得实在有效。”为了摸清村内情况、了解群众需求,她俩带着村情民意调查表对两村300余户家庭进行了逐一走访,了解了影响村庄发展的“人”“地”“钱”难题,为扶持发展规划的制定及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村情民意基础。

image.png

一笔笔记下的“驻村日志”

为解决村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她们积极协调扶持单位及社会各界资源,推进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为两村捐赠路灯杆30棵、分类垃圾桶200个、各类树苗74棵;强化特殊群体扶持,为两村老幼妇女组织健康义诊、为“双残”家庭子女代表发放助学金、为中小学生捐赠学习用品习用品53套,走访慰问12名困难群众,用心用力用情解决“民之所忧”,实现“民之所盼”。

在走访中她们发现,村里的小孩子平日里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无人辅导学习甚至也无人监督作业,遇到不会的题都找不到人询问。杨美娟和张静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们主动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周末也扎在村里为孩子们讲题、补习功课,对照着教材一对一地梳理知识点,传授着自己作为“学霸”的学习方法与心得。“每个孩子的年级不同,学习情况也不同,没办法统一辅导。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我们还得提前一天沟通好要补习的内容,利用晚上的时间自己先复习一下,时间太久,很多知识点都快忘啦。”她们笑着说。

用实干促振兴留乡愁

为推动村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她俩对照“五增五提升”34项考核指标实行挂图作战,实时更新掌握村庄短板弱项,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第一次见到这两位姑娘,还是2022年秋天在水上公园举办的“名优特农副产品展销会暨农副产品丰收节”上。那时,为推动村庄农副产品出村进城,她俩和工作队的“前辈”们带着村里的稻米、手工布艺、芽苗菜参加展销会,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阿姨您别急,稍等一等,因为萝卜太好吃,卖断货了,工作队已经安排人回去拉货了。”“叔叔您尝尝我们牛家牌镇的新稻米,一点儿不比五常大米差。”……亲切、热情、周到的服务让杨美娟和张静文得到了来逛展的叔叔阿姨们的一致称赞。那次为期20天的展销活动,累计销售额近300万元。“此次助农展销会成为宝坻、蓟州名特优农副产品走进市场的就近窗口、走向市场的有力跳板。”张静文说。尝到了成功的“甜头”,这样的展销会一共举办了7次合计72天。

image.png

杨美娟和张静文在农特产品展销会上

为了节省大棚的用工成本,给村里多挣些村集体收入,两位“城里姑娘”第一次干起了农活。“春争日,夏争时,大棚里的活儿耽误不得。别管30度还是40度,该上就得上。”为草花灌盆、定植、除草,为西红柿、黄瓜吊秧,为贝贝南瓜掐尖打顶……逐渐地,她们接了地气,体验到了稼穑之苦,读懂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内涵,从两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大学生成长为“讲农话、懂农事、干农活”的新农人。

为了留住村庄的记忆与乡愁,让年轻人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她们为村里引入公益资金10万元,打造了“博学堂”“峨眉书院”(了凡文化宣讲基地)及村史馆,她们一家一家地入户“搜罗”着村民家中的老照片、老农具、老物件,一件一件地把村史馆装填得满满当当,在她们的不懈努力下,两村在村庄评星定级中分别晋级为“五星村”和“四星村”,工作队被评为天津市民族团结示范岗。“很多东西我们都不认识、不了解,还是村里老人一点一点地讲给我们听的。与其说是我们在整理、展示乡村的历史文化,不如说是淳朴厚重的村庄文化在熏陶和滋养着我们。”张静文说。

驻村期间,她们立足专业优势,为乡亲们开展了垃圾分类、双碳目标、秸秆禁烧等多场环保主题的公益宣讲,累计线下受众200余名,线上受众近2000名。持续深耕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深入挖掘村庄历史发展脉络,收集传统农具等文化载体,助力茶棚村设计筹建“晋槐堂”村史馆,凝练农民乡土情结。

在与乡亲们心贴心的交流中,她们挖掘打造了“茶棚女红布艺”,就像照顾小孩子一样,保护它茁壮成长。帮助其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到大型展会宣传调研,去请教非遗传承人产业化的路径,渐渐地,“茶棚女红布艺”走上了正轨,逐步优化产品设计,形成品牌效应,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新冠”疫情期间,她俩协助村两委清点物资、场地布置、防控宣传、信息录入、检后排查、防控卡口,累计参与了约5.5万人次的核酸采样工作。冒着严寒低温,坐着电动三轮车入户为行动不便的村民采样,成为村民最喜欢的、最靓丽的“大白”。

青春和汗水换来答案

转眼间,她俩已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耕耘了700多个日夜,从“象牙塔”走上了“基层路”,从“大学课堂”深入到“田间地头”,在路上,她俩有过憧憬与期待,也有过迷茫与彷徨,沉淀过后剩下的是至深的情怀与不变的初心。回首过往,她俩在宝坻这片热土上,挥洒了青春与汗水,接受了风雨的历练,长出了扎进大地的“根须”。

image.png

两位姑娘在大棚里帮忙

“700多个日夜,对我来说不仅是驻村,更是驻心。感谢宝坻,在这片热土上我真正了解到了农民的艰苦与心愿,体会到了基层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坚守人民情怀,做到俯下身、沉下心、融入情,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张静文动情地说。

“农村基层是最好的课堂,人民群众是最好的老师。两年多来在基层的广阔天地间扎根、淬炼、成长。在挥洒汗水间,我完成了从‘学生’到‘基层工作者’的蜕变。前路漫漫,使命在肩,我将永远铭记从0到1的地方,铭记党的初心使命,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立足新岗位、新任务,勤勉务实,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为推进天津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青春力量。”谈到未来,杨美娟踌躇满志。

“两个刚毕业的小姑娘,来村能干点啥?”被风吹日晒的微黑皮肤,村民们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就是答案,是她俩最朴素的“勋章”。自此,宝坻的茶棚和后普贤坨两个小村庄成了她俩一生挥之不去、割舍不掉的牵挂。征程再起,必将牢记来时路,永葆“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的初心情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续写无悔青春。


作者:吉宝刚
责任编辑:明晓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小康》杂志社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23
www.chinaxiaok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