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开化(一)城乡一体化助力开化“千万工程”取得新成果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3-08-17 10:51:02

  解码开化|开栏语

  今年是“八八战略”“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也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年。长期以来,浙江各地在践行重大战略中勇立潮头,因地制宜,善作善成,创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举措,取得了巨大的改革成就。

  继往开来,系统梳理总结这些好经验,好做法,对于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更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作为山区生态县的开化县,牢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重要嘱托,落实“八八战略”“千万工程”发展战略,秉持“生态立县”“生态强县”发展理念,创新资源劣势转化为生态优势的“两山”体制机制建设,出实招、出新招、出妙招,开创了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的新路径,走实走好共同富裕道路,开化的实践对于浙江全省乃至全国生态山区县域发展都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为此,中国小康网特开辟“解码开化”专栏,聚焦开化生态产业升级、绿色创新发展、城乡互融互动、富民机制创新等领域,梳理发展思路、总结发展经验、提炼发展模式,以专题报道的方式进行集中呈现,以期更好凝聚共识,指导实践。

  《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郭煦 浙江开化报道

  今年是浙江“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2003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浙江省全省“千万工程”启动会,部署从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入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要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为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基础工程、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工程、优化农村环境的生态工程、造福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战略擘画开新局,一张蓝图绘到底。20年锲而不舍、久久为功,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深刻改变之江,赢得中外赞誉。

  “千万工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样本,蕴含着科学方法,彰显了实践伟力。在“农业要强”上学真谛。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千万工程”以“业”为基,所以动力无穷、活力无限、潜力无边。

  开化县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着力培育乡村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农村要美”上求真道。整治人居环境是“千万工程”先手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开化县振兴发展的必选项,二者宏旨相通。

  地处浙皖赣三省交界的开化县远离大中城市,内生发展动力先天不足,又因处于钱江源头,有着更苛刻的生态发展红线,发展面临许多难题。开化县抓住破题的切入点——“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探索山区县共同富裕之路。

  一直以来,开化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立县、创新兴县、产业强县”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千万工程”,着力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农村面貌实现跨越式蝶变。

图片1.jpg

开化县芹江畔风貌  余志明摄

  启动“千万工程”助力城乡一体化发展

  青山环抱,绿水逶迤,在钱江源头开化,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的画卷正徐徐铺展。二十年前,“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拉开历史大幕,也开启了开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篇章。二十年后再回眸,“千万工程”润物无声,引领开化乡村从外在风貌到内在肌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2003年,开化县围绕省委、省政府“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要求,成立了开化县“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五个先”的工作思路和“七个一”的具体目标。通过实施精品村、重点整治村、一般整治村等新农村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村庄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力解决农村污水处理、粪便处置等群众呼声强烈的问题。2014-2017年连续4年被评为省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优胜县,2016年被评为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

  2014年,开化县立足生态优势,以“诗画山水、国家公园、幸福开化”为目标,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17年,开化以全省第一的成绩创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上行政村覆盖率10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三年增长30.2%,高于全省、全市增幅,农村人居环境水平走在全省前列,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攀升。

  2019年以来,开化县巩固“千万工程”,推进乡村和美共富。下淤、金星被评为全省首批未来乡村,建设经验列入省级未来乡村典型案例。开化县“春赏开化·诗画风光”精品线路成功入选2022年“浙里田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获评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图片2.jpg

开化县金星村全景。开化传媒集团供图

  据开化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1年4月,开化县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的编制工作,多次组织住建、农业、林业、环保等部门走访调研,对农村资源禀赋、产业分布、人文特色、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并委托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规划和节点村的建设规划。后期又运用“多规合一”试点成果,修编《开化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开化县村庄布局规划》,明确了开化历史文化村落、中心村、保留村和搬迁村的数量、规模、特色、功能,形成了“一心一带六线多点”的总体布局。

  2022年在原有规划基础上,编制《开化县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形成了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龙头,系列详细规划方案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

  按照“面上整洁、线上美丽、点上出彩”的总体要求,设置不同载体,从面上、线上、点上三个层次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一是面上推进“四大革命”。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高速度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和标准化运维率均达到100%。全省率先开办垃圾兑换超市,引导村民把烟蒂、酒瓶、牛奶盒等拿到“垃圾兑换超市”兑换牙膏、肥皂、黄酒、盐等生活用品,变垃圾为资源。

  同时,引进浙能集团,完成总投资2.4亿元的绿色能源发电项目,有效破解垃圾终端处理瓶颈。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政村覆盖率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深入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全面消灭旱厕,集中整治公厕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设施不完善、管理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全面推广“所长制”,积极探索“以商养厕”等第三方运行机制,并实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督查结果与以奖代补资金相挂钩,倒逼乡镇、村做好农村公厕的长效管理,2017年开化“厕所革命”经验做法获得原省委书记车俊批示。

  以四边三化、三改一拆、双清行动及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结合“一村万树”行动,大力开展庭院杂、乱、差整治,鼓励农户房前屋后、庭院内外广种花草树木,最大限度进行绿化。

  同时,结合农户的家风家训、居住特点、从业特色,着重凸显“趣”字,使开化的农趣庭院呈现“百花齐放”“百趣横生”之景。特别是2022年以来,开化与浙江原色公司合作发展庭院经济,由农户利用自家庭院代养花草群落、特色水果等,原色公司每年给予养护费用,进一步拓宽农户增收途径。

  二是线上串联旅游资源。立足开化生态资源、红色资源、产业资源、人文资源,谋划打造“寻根探源山水线”,并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花开百村果香万家等专项行动,重点抓好沿路沿线八乱整治、赤膊墙改造以及洁化、绿化、彩化、亮化等内容,进一步扮靓美丽乡村精品线路。

  同时,聚焦诗画风光带沿线村庄,着力推动项目、资金、政策在带上集聚,着力把百里金溪诗画风光带打造成为最美景观带、产业兴旺带、文化传承带、城乡融合带。

  三是点上扮靓未来乡村。在美丽乡村建设推进过程中,坚持将精品村、未来乡村打造作为美丽乡村示范窗口来建设。精品村、未来乡村的打造,充分尊重村庄原有的产业特点、人文特色、自然资源禀赋,突出村庄个性,按照“一村一主题、一村一特色、一村一方案”进行针对性建设、精细化打造,力求“一村一品”。

  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引导职能,努力激发群众主体参与积极性,形成建设合力。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领导构架。先后出台《开化县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开化县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行动计划》等文件,制定新时代美丽乡村创建标准和“十宜十不宜”建设标准,引导美丽乡村建设梯度有序推进。同时,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清单,建立定期督查通报、限期整改、资金挂钩等考核机制,并结合“特扶”“两山”“区域协调”政策加大建设投入,全力保障各项任务落实。

  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民宿(农家乐)和乡村休闲旅游业,培育了一批如隐乡、镜心居、果栖、品水留云等一批具有浓郁乡土气息、主题文化特色的精品民宿示范点。开展“百县千碗”行动,培育“钱江源味道”美食品牌,推动食旅融合全面升级。2022年开化县接待游客263.7万人次,旅游收入30.5亿元,位居全市第二。

  引导美丽乡村树立“经营乡村”理念,吸引国有企业、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探索多元主体投资、专业团队运营、利益机制紧密的投、建、管、运一体化管理模式。如,创新打造直播式“共富工坊”14家,采取“产业+电商企业+农户”共建共享模式,累计带动周边村社群众新增就业1300余人。

  从“千万工程”探寻美丽乡村密码

  华埠镇金星村是开化县的“明星村”。二十年来,从脏乱差的空壳村到白墙黑瓦、溪水潺潺的景区村,从“卖山林”到“卖生态”,在“千万工程”指引下,金星村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

  走过村庄绿道和黄金水岸,看着墙壁上一张张新旧照片,金星村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发展历程浮现眼前,金星村原党支部书记郑初一百感交集。“昔日的金星村只有一条进村道路,房前、屋后、路边都有露天粪坑,污水直排河道,村道狭窄,乱搭乱建,是个远近闻名的‘脏乱村’。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如今,我们村山好水好人和谐,通过‘山海协作’,连空气也能卖钱。”

图片3.jpg

郑初一接受中国小康网记者采访。郭煦摄

  郑初一口中的“空气也能卖钱”,从一组数据得到佐证,现在,每年从各地来金星村游玩的游客达20万人次,去年村民人均收入4.2万元。一位村党支部书记的感悟,印证着“千万工程”为开化带来的改变。多年来,在“千万工程”的带动下,开化255个行政村发生了质变,农民面貌发生了巨变,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转变。

  从一个河滩填满垃圾、村内污水横流、村民纷纷外出的“无名村”,到如今处处皆风景的“网红村”,音坑乡下淤村书写着另一个“美丽转身”的故事。“以前只知道砍树赚钱,现在明白了美丽生态对村庄发展的意义。”下淤村党支部书记叶志廷感慨。

  在全省大力实施“千万工程”的背景下,下淤村以“治水”为突破口,持续推进污水、垃圾、厕所、庭院“四大革命”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村容村貌有了极大改善。依托舒适的人居环境,近年来,下淤村还先后引进16位新乡贤艺术家,全力打造“艺术村落”,为村庄发展注入艺术动能。

  如今,在下淤村,“河滩变景区”“水岸胜良田”的美丽图景成为现实,民宿、农家乐、艺术展等多元业态全面开花,整个乡村发展活力无限。据统计,截至目前,下淤村村集体资产已超1亿元。

  20年来,开化深入实施“千万工程”,以地域实际为基础,以科学规划为引领,立足生态优势,突出产业特点和人文特色,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不断推进农村庭院美化行动,累计打造美丽庭院2万余个,以精品化、特色化为载体,打造个性化美丽乡村,实现“一村一品”,美丽生态处处可见。

  依托“千万工程”,一个个和美乡村在开化大地竞相绽放。2017年,开化以全省第一的成绩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并先后创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10个、特色精品村28个,实现景区城、景区镇、景区村基本全覆盖,农村人居环境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从生态起步,却不止于生态。在开化,绿水青山已然成为经济发展、村民增收的“绿色引擎”。“‘金禧漫居’乡村酒店的首期分红,村集体拿到了18.7万元,小甜枣种植带来了5万元的增收……”近日,在马金镇高合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党支部书记张雄富算起了村里产业的“增收账”。

图片5.jpg

下淤村全景。 开化传媒集团供图

  高合村位于马金镇西部,村内山林秀丽、流水潺潺。早些年,高合村是个没有产业的空壳村,村集体经济薄弱。2018年,高合村紧紧抓住全省“千企结千村、消灭薄弱村”专项行动机遇,在浙江省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浙江省财务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结对帮扶下,投资1900余万元,建成开化“金禧漫居”乡村酒店,发展乡村旅游。同时,整合“拆后利用场地、村集体场地以及产业基地”等空间,提升村庄道路,不断完善村庄业态。

  一个酒店带火一个村。在“金禧漫居”乡村酒店的带动下,高合村的小甜枣基地、香榧基地、四季果园、矿泉水等项目相继落地,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如今,高合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5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在开化,越来越多的美丽乡村,开始重新认识和发现乡村的价值。它们因地制宜开发乡土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激发实现“持久美”的内生动力。

  在芹阳办事处,岔里村、丰源村、翁村村相邻3个村成立“蔬菜奔富联盟”,一起种植茄子、玉米等蔬菜,通过品牌共建、经验共享、劳务共通,拓展有机蔬菜产业版图。芹阳办事处党工委委员吴浩介绍,蔬菜基地为200余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带动3个村集体经济增收80余万元。

  长虹乡将全乡“打包”,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村乡西畈村源头里自然村以整村出租的形式,打造“源头里历史文化村落景区”……放眼全县,“寻根探源山水线”“双色相映富民线”“康体醉氧民俗线”“追星逐花农趣线”等多条美丽乡村精品线路“串珠成链”,构建起开化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开化正阔步前行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二十年的持续接力,不仅让“美丽”成为开化乡村的名片,更让乡村振兴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和推进。开化实现了美丽生态的新蝶变,催生了美丽经济的新产业,探索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机制,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局面,塑造了文明和谐的新风尚。

图片6.jpg

金星村一角。郭煦摄

  开化改变着乡村,正在振兴的乡村也在改变着开化。未来,开化县在高品质打造显山露水的外部环境的同时,深入挖掘村庄文化,做好产业植入,在特色上下功夫,在差异上找出路。

  不断丰富“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理论实践,树立乡村建设“产业为基”的理念,加快3+X特色产业布局,做强龙顶茶、山茶油、清水鱼、中药材、中蜂蜜、食用菌等主导产业,重点建设龙顶茶、中蜂全产业链项目。依托钱江源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构建品牌协调发展和现代化营销体系,放大生态效应、品牌效应、富民效应,打造全国知名区域公用品牌、中国驰名商标。加快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统筹乡村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产村人文景深度融合。发展山区庭院经济,推动花草植物群落、特色水果进庭院3万平方米,打造村集体钱江源甜枣甜柿特色水果基地350亩,完善促农增收利益联结机制,拓展“两山+两有”转化渠道。

  以业为基推动城乡一体化实践样本

  21世纪之初的浙江,“扁担”两头不平衡。一头,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一头,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难、农村社会进步慢。以“千万工程”牵引撬动“三农”工作,找到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金钥匙”。

  从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推进未来乡村建设、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千万工程’实施的20年,是浙江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潘伟光说。

  自21世纪初开化县提出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模式后,全县富余劳动力出路和农民增收成了问题。为此,开化开展各式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大家“携技外出”;又聘请千余名“务工队长”,组团、抱团闯市场。目前,开化常住人口近26万,常年有10万余人在县外就业。

  古竹村位于村头镇南面,过去,因经济落后,日子苦,大家把古竹村叫成苦竹村。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不少古竹人外出务工,从事粉刷工作。

  余顺成是村里最早一批外出打拼的。爷爷余田耕是村里出名的泥水匠,父亲余观龙曾任村头镇建筑队队长。余顺成14岁随家人学手艺,17岁外出闯荡,最远去过辽宁沈阳。黄福顺和余顺成同年学艺,在苏庄一带干了三年泥水匠后,前往温州鞋厂打工。1990年,黄福顺加入粉刷匠行列。

  拎着铺盖,背着编织袋,睡过桥洞、大马路……最初,每天工钱只有6元,后来逐渐增长到几十元,比种地强。

  “外出干粉刷能赚钱。”一传十,十传百,村里人陆续跟着余顺成和黄福顺外出搞粉刷。

  当时,农村里走出的包工队不计其数,建筑方凭啥选择你?“开化粉刷队”选择最原始也最有效的方法,挨家挨户上门推销。“开始没有名气,没人愿意用我们。记得有一次为了拉到一个活,我在人家办公室门口守了3天。”黄福顺回忆,眼见对方有松口的迹象,自己连忙和对方说,我们白给你干三天,你不满意就让我们走,也不用给钱。就这样,包工队争取到了第一个项目。

  余顺成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亲手琢磨出20多个模具,免费为建筑方做外墙粉饰。比如,在墙角做个花形图案,用塔状立柱掩饰排水管道……当时,这样的粉饰,在杭州找不到第二家。

  能吃苦,肯干,就能立足。“开化粉刷队”在杭城建筑业渐渐小有名气。余顺成和黄福顺也从最初的小工做到了包工头,有了自己的队伍。

  2004年,在县、镇两级政府推动下,他们与同村包工头余双龙、余忠成一起,成立了开化忠顺建筑劳务有限公司等企业,由政府出面对接相关平台,这支农民粉刷队伍逐步走向专业化。

  近年来,他们承包了杭州蒙卡岸工程、广厦建设嘉善木雕城、中天建设临安青山湖、义乌世贸中心等装修工程。其中,余忠成带领的粉刷队参与粉刷的萧山一单身公寓工程荣获中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其他粉刷队参与粉刷的工程还多次荣获西湖杯建筑工程奖、钱江杯优质工程奖。今年,开化忠顺建筑劳务有限公司做到了上百万平方米的业务量,预计产值可达4亿元。

  他们的成功,带动了一批村民干事创业的激情,全村1470人中近400人从事粉刷行业,承包外墙粉刷业务的包工头达100余人。

  “亲带亲,邻帮邻,大家都赚钱。”古竹村支书姚群芳一语破的。

  39岁的徐芝娟,结束杭州的粉刷工程后,回村看看正在新建的房子。“第三层已经结顶,还有一层要修呢!”徐芝娟说,她家是附近最后一户建新房的,邻居普遍修到四层高,她家也不能落后。早年,丈夫余辉发在村周边做建筑工人,徐芝娟在家带小孩,平均每天仅有70元收入。2012年,夫妻俩加入开化忠顺建筑劳务有限公司做工,每年平均外出务工230天左右,两人加起来年收入12万元以上。“除了日常开销和供养两个小孩,还有钱造新房,这在以前是没有想到的。”

图片7.jpg

  开化县乡村旅游吸引了很多外来游客驻足。郭煦摄

  据了解,在浙江劳动力市场上,“开化工匠”是张名片。来自开化的粉刷匠承接的业务占省内市场的三成;省内多家妇保医院里,来自开化马金溪的“开化育婴员”占比最高;开化大厨在外经营了5000家以上美食门店。开化县约5.6万人有零工需求。为有效盘活“家门口”不断丰富的就业形态,当地开发了“智享用工”应用平台,为灵活就业群体建档立卡,发动采茶、来料加工等临时性用工需求较大的企业、劳务经纪人入驻。去年9月至今,已累计服务6.4万余名求职者和6000余家用工主体,达成就业意向2.72万人次。

  在桐村镇门村村两年多前新建成的共富工坊里,20来位“老姐妹”有说有笑干着手工活,亮闪闪的手串、短视频流行的黏性手掌等手工品过不了几天就会出现在义乌小商品市场上。这间工坊每月向村集体支付2000元租金,上个月,老人们总共收到近5万元劳务费。

  除了生态工业平台,沿马金溪流淌的“金溪画廊”诗画风光带也搭建起了乡村产业振兴平台,2003年至2022年,开化县内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从6.4万人提高到11.8万人,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倍差从2.2下降到1.85。

  县域之内,开化以“区域联盟+产业联盟”为主体框架,组建27个联盟携手奔共富。齐溪镇龙门村较早开始探索乡村旅游,为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推出“1+X”结对致富模式:全村197家农户为53家农家乐经营户提供农副产品,旺季时也可提供帮工。目前,全村75%以上的村民是乡村休闲旅游参与者。

  开化的潜力还“藏”在走出去的开化人中。一方面,开化把更多的当地特色“搭载”出去。比如,开化打造的“钱江源”区域公用品牌已纳入全省26县“一县一策”试点,通过选出十大名菜、举办“开化大厨”培训班等,让开化厨师队伍带着“钱江源”牌农产品、餐饮店,一起在外“开疆拓土”。另一方面,开化积极把人才、项目招引回来。在劳务输出集中的14个地市,开化建立“创业支部”、驻外商会。2018年,开化举办首届开化人发展大会,后来又实施“三开回归”工程,吸引开商、开化人返乡创业。近年来,开化80%的招商引资项目是在外开化人返乡投资的项目,总投资80多亿元。

  去年,总投资达23亿元、年产1500万件(套)动漫衍生品的产业园启动建设。早年在义乌创办玩具厂的开化人李奇斌,把总部迁回了家乡。企业围绕动漫文化衍生品成长为IP卡牌巨头,相关产品占“奥特曼”等动漫人物卡牌国内市场90%以上的份额。

  “坚持‘送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开化走好转移就业之路,在全省率先构建劳动力‘培训—外出—服务—回归’工作全链条,让每一个劳动力都有适合的事做。”开化县委书记夏盛民说,“在经济大循环的背景下,山区的劣势也可以转化为优势,通过生态价值转化,变靠山吃山为靠山发展。”,近些年来,开化以“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为指引,围绕“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创新强县”发展战略,探索出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山区县发展路径。

  专家点评:“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是农业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

  开化县是浙江山区26县之一,和其他山区县一样,区位条件、经济基础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但具备生态资源优势,是典型的生态发展类县。

  开化县始终牢记“一定要把钱江源头的生态环境保护好”“变种种砍砍为走走看看”“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等重要嘱托,坚持“生态立县、创新兴县、产业强县”发展战略,实施生态产业升级、绿色创新发展、城乡互融互动和强村富民机制,创造性地贯彻了“八八战略”和“两山”理念。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共建共享”的原则,深入实施“千万工程”,2017年创成全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县。树立“经营乡村”理念,民宿经济、农文食旅融合发展加速,实现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换,不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以“区域联盟+产业联盟”为主体,组建27个联盟携手奔共富,真正做到了“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目前,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覆盖率100%,近三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和衢州市,农村人居环境位列全省前列,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攀升。开化县的实践证明“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是农业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

  (张若健:浙江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十四五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专家组专家)

编辑:郑良


作者:郭煦
责任编辑:王靖羽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小康》杂志社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23
www.chinaxiaokang.com